《礼记学记》学习心得 《学记》是《礼记》中的第十八篇,是我国古代最早探究教育规律的理论专著。全文只有 1200 多字,内容却十分广泛而深刻。句句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我们今日教育所提倡的理念,在《学记》中比比皆是,因此重新学习它、认识它,对我们的教育工作是有巨大帮助的。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相长”“敬业乐群”“博习亲师”“学不躐等”“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长善救失”“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善歌继声,善教继志”“师严然后道尊,道尊而后民知敬学。”“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等等,这些理念常常被我们应用,成了我们教学实践中的指导思想。其中,有几段虽然已是自己早就知道的,但从 2000 多年前的古书上读到,却又有更深的感受。 一、培育目标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成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其大意为: 学生每年入学,每隔一年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成绩。第一年考查学生分析经义和章句的能力,辨别他们的志趣。第三年考查学生专业思想是否坚定,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是否能和睦相处。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是否广博,对老师是否尊敬。第七年考查学生研讨学术上的水平和选择朋友的能力。假如能达到上述的标准,这就叫做小成。到第九年,学生在学业上已能触类旁通,并且在见解行动上能够坚定不移,不再出现反复现象,这就叫做大成。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教化群众、转移社会风俗的效果,并且使远近的人都能悦服而怀念。这就是大学教人的道理。古书上说:“小蚂蚁不断地学着衔土,也能垒积成大蚁巢”。就是这个道理。 从这里不难看出,这是把知识目标与德育目标结合在了一起,在学生完成七年的学业之后,专业基础知识打好了,政治方向明确了,不仅热爱自己的专业,而且能重视“博习亲师”与“论学取友”。这样的“小成”目标,难道不是我们现代教育一直追求,但一直有所欠缺的吗 在之后第九年完成“大成”目标时,学习达到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的境界,对自己专业知识产生了坚定的信念,最终达到“强立而不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