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的帽子》教学反思《苏珊的帽子》教学反思 1 “同学们,读了课文,你们知道海伦老师为什么要叫同学们戴帽子吗?” 一石投起千层浪,我的话音一落,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把手举得高高的。 “由于苏珊接受化疗,头发都掉光了,戴了帽子。” “由于老师怕同学们笑话苏珊!” “苏珊戴了帽子,又怕同学们奇怪 地看着她,追问她,老师怕苏珊感到尴尬,所以让同学们都带上奇形怪状的帽子,这样,就没有人会特别留意苏珊了!”…… 我对同学们的想法表示赞同。这时,班上的少贤同学却站起来发表反对看法:“姚老师,我认为海伦老师的做法不好!”他这话一说,钊欣同学立即附和道:“是啊,假如是夏天,戴帽子太热了,怎么办?” 我没料到,同学冒出这样的想法,一时不知如何引导,只好临时顺着他们的思路连续着:“那么,你们替海伦老师想一想: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 “全班同学都剃光头吧,就跟苏珊一个样了!”晓宁一说,全班哄堂大笑。 王兵更干脆了:“苏珊可以戴上假发,不就不用戴帽子了嘛,苏珊老师真是很笨啊!” “苏珊也可以等头发长出来了再来上课呀,那也不用戴头发了。” “海伦老师何不直接把苏珊的病情告知同学们,引起大家对苏珊的怜悯和关怀。” …… 孩子们的“思维焦点”集中在苏珊戴不戴帽子的问题上。我意识到自己被同学牵着鼻子走了,偏离了我设计的授课意图:使孩子们通过学习这一篇课文后,懂得敬重、公平、关爱他人,爱护别人的自尊。但是,孩子们有剧烈的独特化思维,他们的想法总是异彩纷呈,令你措手不及。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们力求为孩子们营造开放、宽松的心理环境,引导他们以独特的视角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但是,开放并不等于放任自由,作为组织者和参加者的老师,更应考虑什么样的开放才是有价值的开放,什么样的引导才能让同学的思维向更高、更广的层面进展。正如叶澜教授在一次讲座上提到的:“中国的教育有中国的国情,完全以西方式的“同学为中心”的教学,我们‘耗不起’”。因此,“从善如流”也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当老师意识到同学的思维不愿走进我们“预设的圈套”时,要如何准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如何发挥自己的教学机灵和调控力量,使同学走上更开阔的思维空间呢?因此,在确定孩子们思维的同时,我也在思考着如何引导同学更深地领悟文章的意涵。也可以说,是孩子们启发了我,我灵机一动,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真聪慧,替海伦老师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但是你们想一想,苏珊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