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教学反思 13 篇 《长相思》教学反思 1 “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鼓舞学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与文本进行对话,是对话的基点。在教学中我挥动着情感的指挥棒,指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体验词人的情感,感悟词中的形象。 1、在朗读中与文本对话,体味情感: 朗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听(听老师或录音范读)、看(默读)、读(出声朗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言语材料,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老师的范读中启动情感,在朗读和想象中整体感悟。 “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是“情感派”阅读教学的立身之本。我认为,语文课上,既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读进去,即用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进去;又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读出来,即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长相思》教学中,王崧舟既让学生带着“梦都作不成,觉都睡不好”的感觉朗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又让学生带着“长相思”的感觉朗读词,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 2、在想象中与文本对话,感悟形象: 学生们通过想象,感悟纳兰性德的“征途”──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沉思,充满了远离与牵挂。在与“征途”对话后,通过问题将对话切换到词人的家乡和故园。学生在《琵琶语》的情思 中,又展开了与“故园”的对话。在“故园”想象中,老师用舒缓的语调提示词人在家乡生活的多种可能,不断拓展学生对话的思路──学生们想象并感悟着家乡的漂亮、温馨、安宁和祥和。 “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却都破裂了,这样的情景却都破裂了!”通过想象,“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身”和“心”的对话使学生感到征途的艰辛、战争的酷烈;两次想象的对比使词人倍感家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长相思》教学反思 2 只有梦想,才能超越,才能摆脱平凡。——题记 看到这句话,鼓起我静下心来写教学反思的勇气。 想起今日要上此课,昨天就观了 xxx 老师的《长相思》,并相应做了些记录。边听边感叹,上得真好,早听就好了。王老师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对这首词的朗读,读的次数非常多,读的要求与层次在不断提高,假如细数应该多种形式读了几十遍;老师研读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真的是顶呱呱,这首词的核心内容被他囊括成两个问题:纳兰性德身在何方?心又在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