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老师课堂教学艺术讨论--朗读指导的艺术朗读是引导学生还原语言形象,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蕴含的重要方法,是培育学生语言的感受力、领悟力、品评力的有效手段。综观阅读教学现状,诸多老师只注重朗读技巧的指导,结果事倍功半。在于永正老师的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始终是重点戏,但他把朗读指导与语言的感知、理解、运用、积累有机融为一体,达到了令人信服的艺术境地。 一、层递推动法。 朗读是情感体会的重要方法,凭借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理解语言内涵,理解语言情感,是复杂的心理过程。因此,对一些情感丰富的内容的朗读指导试图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须带学生走近作者,进入课文,全身心地感受,以准确体会、表达情感。于老师善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感情逐步感受、逐步把握、逐步理解,以一步步缩小他们与作者、与文中人物的情感差距,使朗读达到“言自口出”“情自心达”的效果。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于老师把“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儿一滴一滴地掉下来”作为感情朗读的聚焦点,引导分步朗读,逐步体会,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后,他出示上述片断,要学生感情朗读。虽然学生相当卖力,但感情体会不深,只是达到了初步感受的目的。在阅读“淡水湖’,理解鲁迅先生“关怀后代”的特点后,再次朗读。此时,学生面对的不是普通的伯父,而是对自己关怀爱抚的伯父,朗读时感情明显进了一步;在阅读“谈碰壁”一段,理解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憎恨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朗读。此时,学生面对的已经不仅仅是关怀自己的伯父,而是胸怀全国憎恨敌人的伯父,感情理解前进了一步,朗读体会也深化了一步。在阅读“救助车夫”“关怀女佣”后,再次朗读。此时,学生已从整体上理解了伯父的特点,知道他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感情体会深了,朗读中的感情表达就达到了理想的境地。 二、情境创设法。 引导学生凭借想像、联想以还原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并进入其中,深化其里,去感受语言情境,体会语言情感,领悟语言情境,理解语言技巧,这是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加强语言综合训练的重要方法,而朗读则是达到上述目标的有效手段。在阅读教学中,于老师善于运用情境创设法,将学生引入情境,借助朗读,去想像,去体会,去理解,去表达,使朗读达到了语言与语境的融合,情感与情理的结合,体会与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