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资源★★★随着国际贸易自由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加强,流通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以世界市场为目标的全球化经营是未来流通企业向更高层次开展的重要途径。相对于我国及一些开展中国家的流通企业来说,欧美流通企业不容置疑地在国际化经营的道路上走在了前边。分析和借鉴其国际化经营的成功经验,有助于提出符合我国实际的国际化经营战略。 一、流通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内涵 流通是从总体上看的商品交换。流通企业的国际化经营那么是指企业经济活动的社会化程度超出一国的范围,越来越具有国际的性质,它是国际分工和生产社会化所导致的必定结果。流通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应包含以下根本内容: 1、流通企业的经济活动范围不仅局限于国内市场,而且应当有相当大比重的经营活动是面对国外市场或直接在国外进行的,这是流通企业国际化经营最根本、也是最主要的标志。 2、国内流通领域的经济运行机制和制度标准与通行于世界经济的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制度标准相一致,这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的制度前提。 3、流通企业的动力与约束机制符合参加国际竞争的要求,其行为方式符合国际市场通行的惯例。 4、国内流通企业与外国流通企业在组织、资本和营销活动等方面有相当程度的融合或联合。 5、国内流通领域实现较大程度的对外开放,使国外流通的行为主体能够较自由地到国内进行投资、经营。 经济国际化的开展历程已清楚地说明,随着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国际间经济沟通形态从“商品流〞开展到“资本、商品流〞,又开展到“资本、商品、技术、人才信息流〞,流通层次越来越高,流通渠道也形成了一个普及全球的网络系统。这些都标志着流通国际化程度由低级向高级的开展。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流通企业国际化经营在目前的开展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1、宏观管理不得力 我国流通企业开展跨国经营的起步较晚,政府的宏观管理措施与现实存在脱节、相悖现象。1983 年 1 月,国务院虽正式授权由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审批和归口管理境外企业的工作,但实际上还有几个部委也都参加此项管理工作。由于政出多门,不仅企业无所适从而且至今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长期规划,以致开展跨国经营的流通企业的开展方向、领域和重点都难以确定。同时,管理机构的混乱,亦必定带来监管上的不利。 2、对外投资规模小,实力差的企业占多数。 投资规模较大的企业,容易形成规模经济,经受得住意外冲击;而投资规模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