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板块:精神支点(一)苏教版必修 2《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筛选信息,理解把握课文涉及的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的内容。 2.理解地坛描写与抒情的关系。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3.陶冶学生性情,激发热爱生活的感情,提高审美能力。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研习习文本为主,并设置问题加以点拨、引导。 教学时数: 2 课时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上课前三分钟听乐曲,并说出音乐名和作曲者? (《命运交响曲》贝多芬) 简介贝多芬(可让学生自己解说,师明确): 贝多芬,28 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 32 岁基本上丧失听力。《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 历史上象贝多芬这样同命运勇敢抗争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位。 二、新课推进:(一) 关于作者:史铁生,1951 年生于北京。1967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1969 年去陕西延安插队。21 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1983 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加入中国作协。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其中 《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二) 整体感知,梳理文脉:第一部分,写地坛,着重写地坛给我的启迪。第 1 至 4 自然节,写我与地坛的缘分;第 5 至 7 节,写我在地坛的人生感悟。第二部分,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和激励,母亲给“我”以生存的启发,使“我”懂得怎样生活。第 1 节为过渡段。第 2 至 3 节写母亲为“我”忍受巨大的痛苦,让我们看到一个坚韧而伟大的母亲形象。第 4 至第 9 节写由一个作家谈到他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为了母亲”、“为了让她骄傲”,从而联想到自己的创作经历。“我”创作取得成功,而母亲却不能分享“我”的快乐。回忆母亲多次到园中找“我”。第节结束回忆。 小结:从内容上看,前一部分,可称为“人与景观”,(我与地坛的故事);后一部分可称为“人与人”(在地坛环境中我与母亲的故事)。(三) 重点鉴赏,第一部分:1.品读文章,初步感悟播放背景音乐《Song From A Secret Gar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