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的读后感 5 篇 共产党宣言的读后感 5 篇 共产党宣言的读后感(1)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 公元 1848 年的欧洲,起义、革命此伏彼起,一片动荡。在伦敦,出版了一份由两位青年写出的文件,名为《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它的问世,很大程度上是被看成文坛上的一件奇闻,没有多少人会知道,这道思想的闪电将带来怎样震撼世界的万钧雷霆。那一年的,是清道光二十八年,与伦敦来的“英夷打仗”、签约的事已经过去了几年,大清朝上下,一仍其旧,没有人知道,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已经严酷地逼来。 一个世纪后的公元 1949 年,大变局中的再一次巨变,共产党摧枯拉朽般扫荡旧统治势力,在取得了政权。一转眼,《宣言》离今日已有 160 多年了,无论世界,无论,无论共产党,都已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也与马克思当年大为不同,为什么还要去读 160 多年前的《宣言》?有什么必要性? 读过《宣言》之后,在我看来一定有人会说 160 多年前的东西对于今日的世界来说早已毫无意义。的确,不要说过了 160 多年,仅仅在《宣言》发表 25 年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就说,《宣言》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100 多年过去了,两位伟人早已故去,再次让人翻开这份《宣言》,里面的东西到底还有多少价值呢?没错,我也是带着这样的问题重读这份《共产党宣言》的。 一、《宣言》的意义到底有多大? 要看《宣言》的意义到底有多大,首先要看到的便是它在当时社会的意义究竟如何。《宣言》指出了一些当时欧洲社会真实历史的状况和特征,这些状况和特征中以欧洲社会二元对立的阶级结构为最显著特征的状况。比如说: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这些在不同社会中的阶级对立,以及各阶级中又包含各个等级的状况;资产阶级时代阶级对立简单化为两大敌对阵营的特点;从逃亡农奴中产生出城市市民,进而从中进展出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等等。在这里,马克思的视野还没有包括他后来考察的东方社会、“亚细亚生产方式”,而那里具有不同的社会性质和社会结构,尤其是国家、城市的性质是与欧洲社会完全不同的。这一点,我们也应给予足够的注意。马克思曾在给俄国《祖国纪事》杂志的一封信中强调过,不能把他关于西欧社会的资本主义进展的历史概述当成到处可以适用的一般历史哲学理论,否则就是给了他过多的荣誉,同时也给了他过多的污辱。 没错,对于一位的哲学家而言,重要的并非是他的观点而是他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