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民工生存现状调查与思考——就调查四川外国语学院建筑施工场地的农民工 前言:在放假之际,在川外的朋友的带领之下,对川外新校区(山上)附近施工场地的农民工进行了基本情况的随机抽样访查,主要问题涉及基本的法定权益保障情况(见附表),对川外农民工基本情况有了较为清楚全面的认识。一、调查对象与方法(一)调查对象:四川外语学院建筑施工场地的农民工,共调查了 30 人(二)调查方法:问卷(见附表)调查与随机性提问调查二、调查结果与分析农民工基本权益严重缺乏法律保障结果显示,%农民工都没有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他们甚至没有签订合同的概念,更没有签订法律规定的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和失业保险,社会保险和劳动权益严重缺失;休息权利也得不到保障,60%平常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80%周末也处于工作状态,并且基本上没有加班费;60%认为施工安全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环境较恶劣;虽然工资大部分能基本按时发放,但劳动强度大,时间长,负担沉重;值得注意的是存在这样的一个农民工群体,他们(占调查总数的 80%)不具备专长的技能,对市场劳务信息一无所知,迫于生计,作为临时工由当地包工头统一召进来,与建筑单位并不发生直接联系,这样一来他们的境遇就更为艰辛,做各种杂活,从而收入不固定,工资要根据劳动力状况(老、壮、轻,老年群体人数较大)及劳动强度来定,实际上评判权是握在包工头手里的,工资发放也是由包工头决定的,这样,这些农民工遭受着双重的剥削与欺诈。另据了解,这些情况都是普遍存在的,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将进入城市,他们的辛勤劳作一方面为城市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成了一批人压榨的对象,肥了个人的腰包。更可悲的是他们并没有被城市真正接纳,处于边缘的地位。这是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他们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是对良知的拷问,也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挑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调节作用日益彰显。劳动力市场化调节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速度不断加快。与此相反,传统管理体制仍未得到根本改革,城乡隔离模式下的许多制度仍阻碍着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充分有效地保护。由于历史及制度形成的城乡差别,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差距显著。与这两个群体相比,由农村进城务工的农民则形成了一个相对庞大的“中间阶级”。一方面,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民工根本无法享有许多由《劳动法》规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