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打造百熙湖文化园的调研报告关于打造百熙湖文化园的调研报告 民革开福区工委 近年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事业进展,提出今年要建设一万个以上特色小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的复兴在于文化的复兴,并强调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克强总理提倡的”压落后产能、调产业结构”、”供给则改革”、”文化强国”精神,随着国家文化产业的快速进展,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各省(市)产业进展的重点。源远流长的湖湘文明,在历经先秦湘楚文化的孕育,宋明中原文化等的洗练之后,在近代造就了”湖南人材半国中”、”中兴将相,十九湖湘”、”半部中国近代史由湘人写就”、”无湘不成军”等盛誉。为了更好地展示、弘扬湖湘文化,有必要建立一个承载千年湖湘文明的文化项目----百熙湖文化园,作为传承湖湘文化的有效载体,乘着”一带一路”战略、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示新时期的湖湘文化和人文精神,要让湖湘文化走向世界。 翻开中国近代教育史,有一个人就出生在苏圫垸片区,他就是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中国大学之父”张百熙。 张百熙 1874 年中进士,先后担任过侍读、侍讲、国子监祭酒、都察院左都御史、顺天府尹及工部、礼部、刑部吏部、户部、邮传部尚书,以及政务大臣、殿试读卷大臣管学大臣等重要官职。这位清末管学大臣、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前身)的创办人,张百熙老家就在今长沙市开福区有”中国湘绣之乡”旅游小镇之称的沙坪乡照壁屋,其故居第宅宏大,当地村民称之为”宰相屋里”,他的母校就是我们现在的”沙坪中学”. 张百熙对中国近代教育制度革新的贡献是巨大的。他在担任管学大臣后,主张变更科举、新建学堂,他是因推举康有为而被清廷降职的,没有他的推举,就没有康有为以及后来的”戊戌变法”,他是改革的先锋,对中国旧的教育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于 1902 年 8 月颁布了我国第一个以政府名义规定、有着完整学制的《钦定学堂章程》,这套章程结合了我国的实际情况,同时也吸取了西方先进的办学经验,内容包括了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各级学堂章程,对大学堂的办学纲领、科目设置、课程安排、招生办法、毕业分配等都做了详细规定。它是中国学制法令化的开始,对我国的近现代教育体制却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苏圫垸片区,是张百熙的故乡,总面积约 68 平方公里。为北至长沙北三环,东至开福区区界,南至捞刀河,西至芙蓉北路,涉及捞刀河镇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