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再也见不到的“南五村”

再也见不到的“南五村”_第1页
1/5
再也见不到的“南五村”_第2页
2/5
再也见不到的“南五村”_第3页
3/5
再也见不到的“南五村” 再也见不到的“南五村” 随着社会的进展以及城市化的深化,遍布在广袤大地上的许多乡村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逝或合并。已有几百年历史的村庄甚至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就没了踪影,实在令人唏嘘不止。今日所介绍的“南五村”就是这么一种类似的情况。 在济南市长清区归德街道有五个庄子构成的村落片区,这五个村子分别叫前垛庄、后垛庄、司庄、三官庙、东杨庄,简称“前后垛,司三杨”。因这五个村庄位于归德街道驻地以南方向,所以也被约定俗成地叫做“南五村”。据《长清区志》记载,房氏祖房进贤,买了孙家的一块荒地建村,以其地势低洼命名为孙家洼。后来,因庄稼丰收,仓满囤盈,柴垛遍地,更名垛庄,又因位置靠南靠前,所以叫前垛庄。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吴家氏祖吴仓,根据明政府要求,由山西洪洞县迁居双泉镇的褚堂裕即现在的书堂峪。后来,吴家又从褚堂裕迁至前刘官庄西建村,名吴家庄。清朝中期,因与邻村不睦,吴全、吴刚躲至以北位置建村,命名躲庄。后来因“躲”与“垛”音同写作垛庄。清末,又因村居前垛庄北,更名后垛庄。明洪武二年(1369),位于山西洪洞古罗村的司氏家族,奉旨东迁来鲁,卜据长清县城西南 25 里,名司家庄。民国初年,始名司庄至今。明崇祯年间(1628~1644),魏氏由别处迁居司庄以北,因此处之西有天官、地官、水官三神合一的庙宇,而命名为三官庙庄。明万历年间(1573~1620),杨氏由他处迁居该村,名杨家庄。为区别村西黄河岸边的杨庄,后命名为东杨庄。五个村子虽然叫村,但都不大,从明初到民国年间,每个村基本都是几户十几户,略微大一点的也就几十户人家,尽管距离不是很远,但散落在各个方向上,显得非常零碎。1958 年,人民公社成立后,南五村合并成了一个行政单位红心生产大队。1984 年行政体制改革,红心大队被撤销,南五村各自成立了村委会。据当年长清县统计局出版的《长清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记录,南五村加在一起共有303 户人家,1311 口人,其规模和一个中型村子差不多,这一年也是南五村人口的最高峰。三十年后的 2024 年,南五村户数为 310 户,1007 口人。两相比较,虽然户数增加了 7 户,但人数却下降了三百多人。随着时间推移和社会进步,南五村迎来了大进展的时机,村庄越来越大。大约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前垛村向西北方向延伸,后垛村向西南方向延伸,司庄村向东北方向延伸,三官庙向东南方向延伸,东杨村向正东方向延伸。而村庄扩...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再也见不到的“南五村”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