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消费者剩余---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影响 文章首先会解释什么叫消费者剩余,以及消费者剩余是怎么得来的,接着会论证当加大消费者剩余的时候对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影响。一:什么是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Consumer’s Surplus)是指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时,所愿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它反映的是消费者的社会福利。消费者剩余的存在是因为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所愿支付的价格取决于边际效用,而实际付出的价格取决于市场上的供求状况,即市场价格。消费者剩余=买者的评价一买者的实际支付买者的评价(支付意愿)即是一个卖者同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消费者剩余的货币价值可以用需求曲线以下、价格线以上的面积来衡量。(即如图中所示)二:加大消费者剩余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影响1:对消费者:市场经济中,增加消费者剩余是市场经济的本质。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说,保护消费者权益集中体现在增加消费者剩余方面。满足广阔消费者的需要,增进他们的经济福利,是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如右图(a)中,当均衡价格为 P1 时,消费者剩余就是 ABC 的面积,此时的需求量为 Q1。假如我们加大消费者的剩余,那么,价格就必须降低。如坐图( b )中,价格从 P1 下降到 P2 时,消费者的剩余由原来的 ABC 的面积变为 ADF 的面积,增长的消费者剩余为 BDFC 的面积,需求量从 Q1增加到 Q2,此时消费者的剩余得到增加。(当然,价格不能下降的太多,假如是太多的话,没有人同意供给的话,那么消费者剩余也将降低。) 消费者剩余的加大,对于消费者而言,假设消费者的评价不变,则实际的支付更少了,就是能够用更少的钱买到自己满意的商品,消费者的福利是增加的,当然,对于消费者是有利的。此时的消费者的购买力增强,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消费者考虑增加消费2:对于生产者:在涉及对于生产者的影响的时候还得引入生产者剩余。就如右图所示的阴影部分。生产者剩余=实际卖出价格—生产成本(价格以下和供给曲线以上的面积)由前面我们提及的,当价格由 P1 下降到 P2 时,消费者的剩余是增加的,实际卖出的价格下降,成本假设是没有变的,这样生产者剩余有公式就可以是下降的,即是生产者的福利下降。那么生产者在加大消费者剩余的这个过程中试受害的。3:具体生活中的例子比如说,你去服装店买衣服,看见一件衬衣标价 380 元(卖出价格),一个人特别喜爱这件衣服,她评价为 500 元,那么此时的消费者的剩余就只有 120元。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