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公祭日优秀征文共共三篇 公祭 南京大屠杀 优秀 国家公祭视域下的南京大屠杀史讨论学术研讨会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讨论会 2024 年学术年会昨天进行,一批专注于南京大屠杀历史讨论的专家学者沟通新出讨论成果。大家认为,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悼念活动升格为国家公祭,是对南京大屠杀史的第三次固化,公祭的对象不仅仅是南京大屠杀期间死难的 30 万同胞,还包括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中国同胞。 从今年起,每年 12 月 13 日,我国将进行国家公祭活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说,这次国家公祭的对象,除了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 30 万同胞,还有在日本近代形成帝国主义后,所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期间遭到杀戮的死难者,包括1874 年日本武力侵台造成的死难者、1895 年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对旅顺大屠杀中的死难者、1900 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军镇压和杀害许多义和团员、1904 年日俄战争中的中国死难者、1931 年日本侵占东三省后的中国死难者以及 1937 年日本全面侵华期间后的中国死难者。 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 77 年来,已经多次对这段历史进行固化,而这次设立公祭日是第三次固化。朱成山说,南京大屠杀史实的第一次固化始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的判决。第二次固化是建馆立碑编史,1985 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成开放,中山码头等一批集体屠杀或丛葬地遗址建立了遇难同胞纪念碑,编辑并公开出版了一批史料书籍等。今年起,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悼念活动升格为国家公祭,是第三次固化,有力反击了日本右翼势力否定侵略和加害史实的言行。 因为多年对南京大屠杀历史进行调查讨论,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经盛鸿昨天获得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特别贡献奖。经盛鸿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隔了 20 年,就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已过去 69 年,虽然有局部冲突和战争,但世界整体处于和平状态。说明二战后包括中国在内的战胜国,制定的和平进展的国际新秩序符合人类进展规律。日本作为战败国,制定了和平宪法。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日本国内右翼势力不甘心军国主义失败,逆历史潮流而动,先是修改教科书,后是参拜靖国神社,否认南京大屠杀历史,否认慰安妇历史,完全是颠倒黑白。 经盛鸿说,30 多年讨论中,有些事让他印象深刻。一次应日本民间友好人士邀请,他去东京作报告,报告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