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标准测试题预防接种部分〕一、判断题〔50 题〕1、在预防某些有明显季节性的传染病时,最好在该病的流行季节前 1 周完成预防接种,以有效地防止发病。〔X〕2、接种疫苗后是否发病完全取决于疫苗特性和受种个体免疫系统。〔X〕3、疫苗接种属于人工被动免疫。〔X〕4、因疫苗的质量问题造成的反应不属于接种异常反应。〔o〕5、接种人员误把卡介苗当做乙肝疫苗,为 1 名满月婴儿实行肌肉接种发生的反应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X〕6、麻疹的出疹顺序是:四肢—面颈—躯干—耳后—手足心,3-4 日出齐。〔X〕7、流感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流感的重要措施,接种流感疫苗后都可产生保护性免疫。〔X〕8、标准接种 A+C 流脑多糖疫苗,3 年内防止重复接种。〔o〕9、口服疫苗时要看服下肚,如儿童服苗后吐出应先喂奶,待孩子平静后再服 1 粒。〔x〕10、凡产生变态反应大的疫苗也会产生较高的免疫力。〔x〕11、接种活疫苗时可用 2%碘酊或 75%乙醇消毒,待干后再行接种。〔o〕12、皮内接种卡介苗者,绝大部分受种者于 2 周左右在局部出现红肿,以后化脓或形成溃疡,1-2 月后结痂,形成疤痕〔卡疤〕。〔x〕13、如发生无菌性脓肿,在脓肿未破溃前可用注射器抽取脓液,并可注入适量抗生素,亦可切开排脓,但要注意防止细菌感染。〔x〕14、不慎对孕妇接种了风疹疫苗,需中止妊娠。〔x〕15、百白破疫苗在注射第一针后出现高热、惊厥等异常情况者,不再注射第二针。〔x〕16、异地 AFP 病例是指非本地户籍的 AFP 病例。如病例麻痹前在本地居住 30 天以上,则不属于异地 AFP 病例。异地 AFP 病例归属原居住地县级以上疾控机构管理。〔x〕17、AFP 实行“零”病例报告制度,即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无 AFP 病例时,也应每 10 天向所在地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AFP“零”病例报告。〔x〕18、《2006〜2010 年浙江省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中提出:到 2010 年 5 岁以下儿童乙肝外表抗原携带率降至 2%以下。〔x〕19、AFP 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指同一县〔区〕或相邻县〔区〕发现 2 例或 2 例以上的临床符合病例,发病时间间隔不满1 个月。〔x〕20、集体单位发生首例流脑病例后,学校开展晨检工作建筑工地要开展健康状况监测,等最后一例病例发病 10 天后,方可停止晨检或健康监测。〔x〕21、乙脑病例的脑脊液、血清标本要求在 2-81 下保存。〔x〕22、乙脑减毒活疫苗接种部位为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肌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