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学习童秉纲院士精神心得

学习童秉纲院士精神心得_第1页
1/3
学习童秉纲院士精神心得_第2页
2/3
学习童秉纲院士精神心得_第3页
3/3
学习童秉纲院士精神心得不幸的消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童秉纲因病医治无效,7 月 9 日在北京逝世,整理了关于“学习童秉纲院士精神心得”,希望对你有帮助。学习童秉纲院士精神心得第一篇童秉纲是著名的流体力学家与力学教育家。1997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我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培育了 22 位博士。先生走好!童秉纲,1927 年 9 月生于江苏张家港,1950 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机械工程系,1953 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力学专业讨论生毕业。1961 年到中国科技大学工作,历任流体力学教研室主任、近代力学系主任,1981 年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 年到原中国科学院讨论生院(2024 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任教。1997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童秉纲主要从事非定常流与涡运动、运动生物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与气动热力学的讨论,并作出了系统的制造性工作。“做科研不能一成不变,要不断发现新方向。”他一直秉承着与时俱进的科研理念。童秉纲从教 55 年,是我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培育了 16 位博士。在执教生涯中,他始终坚持“要给学生一勺水,自己就要先有一缸水”。学习童秉纲院士精神心得第二篇童秉纲的严格在学生中是出了名的,他的博士生很少有按期毕业的。中国科大近代力学系教授孙德军 1991 年随童秉纲读博,差不多读了 4 年,1995 年春季才毕业。在孙德军看来,童秉纲指导学生仔细、严格又严谨。” 我跟童先生接触,最早的印象是他对每一件事情都特别仔细,交代事情都非常清楚,我们一听完就知道第一步干什么、第二步干什么。第二个印象是他特别严格,希望每个学生选择一个独立的讨论方向。第三个印象是特别严谨,从选题、调研到讨论的每个环节都一丝不苟。”“ 要给学生一勺水,自己就要先有一缸水 “,童秉纲曾表示:他对博士生招生比较仔细;自己的每个博士生都在做不同的题目,需要花很大精力加以指导,为此自己也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自己也承担着很多科研项目,在时间和精力上受到限制。他认为,具有独立从事科学讨论的能力并做出制造性成果,是博士讨论生最根本的要求。因此培育学生富有独立自主的意识和锐意创新的能力,就成为促使他们高质量成才的关键。据 “ 科大校友 “ 公号报道:童秉纲是我国航空航天与国防事业背后的无名英雄,其科研工作一直到 1972 年才正式开启,当时他已经 45 岁了。从 1974 年起,至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童秉纲先后协助航天五院、航天二院、航天...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学习童秉纲院士精神心得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