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技术分析 会宁县属于中温带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 267.1 毫米,年平均气温 9.2℃,年极端最高气温 34℃,极端最低气温-23.3℃,地面平均温度 12.4℃,年无霜期 154 天。整体来说,会宁县具有水量蒸发快、降水量少、土壤瘠薄等特点,增加了造林难度,成为了阻碍会宁县森林植被恢复的主要因素之一。近些年,会宁县大力推动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技术的商量工作,并且在多年商量中取得了不错的效益,人工林面积逐年提升,推动了当地林业的进展进程。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技术有以下几点: 1 抗旱树种选择 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选苗对造成工程胜利与否有着很大的关系。在造林种苗选择上,要重点选择耐旱的树种,认识到树种生长规律和离地条件,选择适合的树种。在树种选择中要重点考虑三项原则:1树种选择要能够适应会宁县缺水干旱的立地条件;2 树种要能够满足会宁县地区造林需求;3 所选树种要具备多年干旱地区栽培技术阅历。植物抗旱特性确定了水分利用因素,因为树种转变造成的生态环境水分消耗转变。由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较少,所以要选择水分利用率高的树种,结合植被蒸腾耗水性能做好树种选择工作,避开导致会宁县地区会资源环境恶化。 2 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的工程措施 2.1 整地措施。对造林地来说,做好整地工作是提升苗木成活率、确保苗木正常运行的重要措施。做好林地的整地工作,可以有效提升土壤透水性、透气性、蓄水性,还可以起到确定的增肥作用。在整地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1 整地时间。会宁县森林整地要贯彻“宜早不宜晚”的原则;2 整地规格。要根据造林规模确定;3 整地模式。结合会宁县实际状况选择科学的整地模式,要以不破坏原有植被以及最大限度拦截蓄水水位的原则为主,常见的整地方式有鱼鳞坑整地、水平沟整地、水平阶整地等方案。2.2 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技术。现如今,常见的干旱半干旱造林技术主要二种,覆盖造林技术、集水造林技术。集水造林也就是“径流林业”方法,是通过自然 降雨、地表流经的方案展开植树造林,利用林区降水时间和造林空间,将径流调控、蓄水保墒有机结合,在表土层上覆盖一层塑料薄膜、增加保水设施,提升有限水资源利用率,从而起到提升树木成活率的目标。覆盖造林技术是在林地表土上增添一些材料,这样可以降低土壤水分蒸发量,把握土壤水分蒸发效率,从而提升水资源利用率。覆盖材料有秸秆、砂石、绿草、塑料薄膜等,这样可以提升土壤蓄水量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