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杂技艺术审美的重建 一、我国传统杂技艺术面临的时代背景转变 我国传统杂技是一个古老的艺术门类,具有独特的精神风貌和审美趣味。它凭借肢体语言展示人的力量之美或人的形体之美,塑造直观具体的艺术形象,将客观物体抽象化道具化,表现人与物的对抗,最终实现人与物的统一,传递着一种田园牧歌式的和谐。如抖空竹、转碟、顶碗、蹬凳子等都是中国几千年农耕文明生产、生活用品和生活情景的演绎,通过对生产生活用具的娴熟把握实现人与物的统一,刚柔并济,动静相宜,显示出农耕文明自给自足的内敛与和谐。这种主要以“家庭作坊式”进展而来的传统杂技适应了农耕文明的生活节奏,在确定历史时期为杂技艺术的传承和传播、为杂技艺人的生存提供了保障,正如《中国杂技老艺术家传略》指出的,“手牵猴儿走四方,今日来到贵宝庄,先给诸位磕个头,再为祖宗敬柱香。”这首歌谣生动地描绘了当年杂技艺人卖艺谋生的情景。但到了近现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展,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家庭作坊式”的杂技形态,已越来越不适应观演市场的需求,甚至严重阻碍了杂技生产力的进展。①据《中国艺术史杂技卷》所言,杂技组织形式的变革在民国时期就已开始,为了适应新的市场竞争的形势,“纷纷建立起有利于艺人加盟的新的组织形式,打破了旧的成员间宗法制关系的剩余,而代之以平等的经济和协作关系。”②这次变革延续了杂技的进展与生存,使得杂技得以传承下来。但真正的改革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改人、改戏、改制的“三改”运动,杂技成为社会主义的新文艺,杂技人有了组织上的保障,杂技才真正地有了脱胎换骨的转变。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当代工业革命、信息技术飞速进展,带来人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同时给杂技的文化消费环境带来了更为巨大的转变,消费注重体验式、娱乐化,呈现多元化、快餐化的现象,审美远离了美本身、远离了审美自由,使当代人夹在商品、市场、潮流中而迷失,“文化消费中,盛行沉湎感官刺激的享乐主义、排斥精神追求的虚无主义以及追逐财宝的拜金主义,崇高与理想、理想与智慧的现代精神被拒绝和冷落,无节制的快餐式文化消费大行其道。”③另一方面,群众文化带来对感性欢乐的偏爱和视觉化、市场化的传播方式,体验式、娱乐化、快餐式的群众文化消费渐成市场的主流。而我国传统的杂技艺术,如腰腿顶功、跟斗等基本功的舞台呈现方式大多单一、简短,不具备文化消费环境下吸引观众的“感性欢乐”、剧情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