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范文(通用3篇)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范文(通用3篇)_第1页
1/40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范文(通用3篇)_第2页
2/40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范文(通用3篇)_第3页
3/40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范文(通用 3 篇)第一篇: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第一章1.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开展产生影响。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2. 生态环境监测:通过对影响生态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的过程。3. 生态环境监测的目的:〔1〕根据生态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生态环境质量〔2〕根据生态系统的情况,决定管理对策〔3〕根据污染分布情况,追踪寻找污染源,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5〕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效劳。4. 环境监测:是指测定代表环境质量的各种标志数据的过程。即通过物理测定、化学测定、仪器测定和生物监测等手段,有方案、有目的地对环境质量某些代表值实施测定的过程。5. 环境监测的内容:〔1〕物理指标的测定。包括噪声、振动、电磁波、热能、放射性等水平的监测。〔2〕化学指标的测定。包括各种化学物质在空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体内水平的监测。〔3〕生态系统的监测。主要监测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系统的变化。如乱砍滥伐森林或草原和过度放牧引起的水土流失及土地沙化,二氧化碳和氟氯烃的过量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6. 环境监测的分类〔1〕环境监测按其目的,可以分类以下三类:① 研究性监测。主要是研究确定从污染源排出的污染物的迁移变化趋势和开展规律,以及对人体和其他生物体的影响和危害程度等。② 监视性监测,亦称常规监测。主要是对在不同功能区内的水、气等环境要素,进行长期的定点、定期监测,从而了解和掌握环境污染情况,评价治理效果和判断环境质量的好坏。③ 特定目的的监测。主要是指污染事故的监测和污染纠纷的仲裁监测。前者为污染事故的判断和处理提供监测效劳;后者为解决污染纠纷提供技术依据。〔2〕环境监测按其对象,可以分为以下两类:① 环境质量监测。由环境监测机构通过对环境中各项要素进行经常性的监测,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开展趋势,并编报各种环境监测报告和环境质量报告。② 污染监督监测。对污染源的监督管理。〔3〕还可按污染物存在的空间分类,分为大气监测、水质监测和土壤监测等。7. 环境监测的三项任务:〔1〕环境质量监测方面:系统掌握和提供环境质量状况及开展趋势① ...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范文(通用3篇)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