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工厂可行性实施分析报告 植物工厂可行性报告 植物工厂最早起源于日本,也称为植物工场,它是日本 80 年代就已研发与运用的一个农业高新技术项目,当时在日本海洋博览馆展出了单株 13000 多个果实的西红柿王,就是运用植物工厂技术及各种高新技术集成的产物。 当时,这种超高巨型植物的栽培成功,就预示着人类在发挥植物潜能上将有大的突破与进展,也成为日后植物工厂的开发与推广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随后,美国、以色列、荷兰等农业发达国家也相继开始了这方面的讨论与推广。为什么它有如此大的魔力,让大家趋之若鹜呢?肯定有它独特之处。在植物工厂里,西红柿单株产量可上千斤,水稻可生产 5-6 季,黄瓜产量可提高 200 倍,生菜 35 天可收成,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被实践证明的科学与真理。 至于植物工厂在中国的实现,除了它是各种高新技术集成的产物外,以日本建造一座 1400 平方米的植物工厂总投资就需 1 亿日圆,资金的投入也是门坎。而随着中国农业科技的迅猛进展,以及人们对于农产品的无公害绿色要求,外围环境的改善,也逐渐实现植物工厂在中国的可能性。因为,植物工厂生产的农产品是无污染及残留的,在栽培生菜,因使用 LED 的补光环境,与传统生菜相比,Vc 可提高 4 倍,Va 可提高 12 倍,加上植物工厂已开始进展立体式多层次栽培,空间利用上已非任何一种栽培模式所能比拟,并大大降低单位栽培面积的运用成本。这些都直接降低植物工厂的建设成本,也将为植物工厂落实中国农业进展开辟出崭新空间。 缘起 依据联合国人口署的预估,2024 与 2050 年的全球人数将会是亿与 亿,联合国粮农组织在 2024 年同时也发布了全球饥饿人口超过亿的报导。换言之,在 2024~2024 年间, 粮食供应量只足够供应 59 亿人。到 2050 年要喂饱亿人,粮食供应量必须达到目前的 倍( / 59) 。问题是目前全球的可耕地已经用了 80 %,假如仍然实行目前的农耕方式, 剩下的 20 % 绝对无法供应足够粮食。加上土地沙漠化与全球暖化的威胁,光是 1980 到 2000 年的二十年间,全球平均温度已经升高℃,且持续升温,没有趋缓的趋势。南北极冰原、极地冰河融化等造成海平面上升的威胁更是让沿海肥沃的可耕地面积有急遽减少的风险。 因此很明显,提高单位面积产能是现阶段农业进展的关键任务,现阶段透过植物工厂立体式栽培可用最小的土地面积生产最大量的短期蔬菜,亦可避开受到风灾、雨灾等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