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自贸区征文 海南自贸区征文 海南自贸区(港)建设拉开帷幕。这是彰显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决心的重大举措。同步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明确海南自贸区(港)战略定位及政策举措。回顾海南“大起大落”的历史教训,面对中央给予海南新的重大历史使命和进展机遇,海南谋定后动,蹄疾步稳,持续推动可持续进展。 海南具备经济特区与自贸区的双重身份,是新一轮对外开放中彰显我国形象与改革成果的重要窗口。与我国其他 11 个自贸试验区相比,海南自贸区具有全岛试点及相对独立的地理位置等显著优势,为海南探究系统、整体、协同的制度创新,推动“多规合一”提供了相对宽松与更为便利的条件。基于经济特区与自贸区的双重身份,制度创新是海南自贸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快海南自贸区建设的制度创新,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扩大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形成进展内生动力,对于我国总结推广自贸区经验、释放制度红利、推动经济高质量进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海南应把握自贸区建设的历史机遇,结合自身良好优势条件,对政府审批、监管等职能进行有效探究,通过数据整合以及共享,提高科学决策、政务服务等水平;应积极对标国际先进规则,营造良好的法制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应借鉴已有自贸区进展经验,结合自身产业特点与规划,增设海关特别监管区域,提升投资贸易开放与管理水平等。海南自贸区的制度创新应贯穿于自贸区建设始终,制度环境建设决定着自贸区功用的发挥程度。 进一步提升国际合作水平是可持续进展的必经之路 海南地理位置独特,作为“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海南具有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和东盟市场的独特优势,是面对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门户。目前,海南已成功举办博鳌亚洲论坛、中国(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冬季交易会等国际性高级会议,对外开放程度与国际合作水平逐步提高。因此,海南应把握自贸区建设契机,在原来的开放合作基础上坚持以开放为先,密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往和联系,进一步提升国际合作水平。 在具体措施上,海南应重点打造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中转基地,国家热带农业科学中心,建设“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教育、农业、旅游等沟通平台;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合理规划航运、空运等交通运输的进展,加强对外联系,推动航运逐步开放;借鉴自贸区成功经验,合理制定如“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