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学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分析 老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讨论显示,高校老师的80%是专业老师,课程的 80%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时间的 80%是专业学习,80%的大学生认为,对自己成长影响最深的是专业课和专业课老师[3]。可见专业课老师在高校教育以及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首先,我校依托课程思政教学讨论中心、高等教育讨论室、教学院系部、教研室/虚拟教研室等,采纳新老师入职岗前培训、教研活动、专题讲座、集体备课以及线上课程思政培训工作坊等手段,深化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培训、观摩学习、沟通研讨,推动“四贯穿思结合”大思政育人体系建设。其次,高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邀请社会科学部资深老师参加教研室集体备课并做指导,使教研室老师能够准确地把握思政教育的内涵与精髓。通过以上措施,做到教育者先受教育,树牢人人讲育人的意识,要让老师明确所从事的不仅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还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提高老师进行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 2 完善课程目标,抓好课程建设“主战场”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目标则是对课程的日常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进行导向。教学则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教学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细化,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4]。以往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新课程改革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这不仅是课程总体的目标框架,也是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的要求[5]。培育什么样的人、怎样培育人,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老师有着各自不同的方法[6]。同时学生对自己要成长为什么样的人,伴随着知识的累积和自我意识的进展以及经历的事情,也会有越来越明确的目标和追求,这是人的进展的必定性。诚然,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促进人的进展。在系统解剖学的教学设计中,老师专注教学内容和呈现形式,将课程体系进行筛选、铺排,深化课程肌理,将一个个知识点抽丝剥茧,深挖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提升相结合,重新给予课程的质感和重量。首先,我们依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将系统解剖学的知识进行重组和重构,进而将其分为 3 类:Ⅰ类知识包括骨学、关节学、部分内脏学以及全部的实习课;Ⅱ类知识包括肌学、部分内脏学、循环系统和感觉器;Ⅲ类知识主要是神经系统。其次,依据“两性一度”金课建设标准,设计教学内容要体现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呈现先进性和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