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目标的陈述方式和叙写要点 三维目标的水平(层次)分类(1)知识水平(结果性目标)分类了解——再认或回忆、识别、举例、描述对象的特征。行为动词:说出、举例、识别、背诵等理解——把握内在逻辑联系,对知识作出解释、扩展、提供证据、推断等。 行为动词:解释、概括、判别、猜想、推断等。应用——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总结、建立新的合理联系等。 行为动词:设计、撰写、解决、总结、推广、证明等。 (2) 技能水平(结果性目标)分类模仿——在原型示范或指导下完成操作,对提供的对象进行模拟、修改等。 行为动词:模仿、临摹、重复、例证、缩写、听唱、跟奏等。独立操作——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与改进,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 行为动词:完成、演唱、演奏、测试等。迁移——在新情景中使用已有技能,或是同一技能在不同情景中使用。 行为动词:改编、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等。 (3) 过程与方法(体验性目标)层次分类经历——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独立或合作参加活动,获得初步经验建立感性认识。 行为动词:经历……的过程体验——经历知识的形成,并能对知识作一定解释和应用的过程。 行为动词:体验……的过程探究——经历应用所获得的知识探究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行为动词:探究……的过程(4)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性目标)层次分类感受——经历学习活动后建立的感性认识。 行为动词:感受、感悟、倾听、参观、观摩、访问等。认同——经历学习活动后表达感受、态度及价值推断等。 行为动词:接受、同意、采纳、拥护、怀疑、抵制、反对等。内化——确立相对稳定的态度,表现出持续的行为。 行为动词:养成、树立、具有、追求、塑造等。 三、三维目标的制订1. 三维目标的陈述方式和叙写要点 教学目标可分为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两大类。结果性目标陈述方式――即指出学习的结果。所采纳的行为动词明确可测、可评。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陈述方式――即描述学生心理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等。所用行为动词是体验性的、过程性的。 要清楚而明确地表述课堂教学目标,在叙写时至少应包括行为和内容两个方面,所用的行为动词必须能对所表述的具有不同特征的行为作出区分,最好不要用一些概括化的表述方式,如“学会解应用题”等来叙写。 2.课堂教学目标的叙写,一般包含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如:在与同学的交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