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进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湖南省永州市一中: 罗飞龙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进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二、课时安排 1 课时三、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进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四、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的危害、荒漠化的防治。关于荒漠化的概念,各种教材中有不同的提法,本教材中对荒漠化的概念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荒漠化的成因,教材中通过学生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将平常生活中积累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整合,得出结论,这样安排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中国 21 世纪议程——中国 21 世纪人口、环境进展白皮书》中关于荒漠化是这样界定的:“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某些半湿润、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它使土地生物和经济生产潜力减少,甚至基本丧失。”把风沙活动、水蚀(水土流失)、土地盐渍化等都归类于荒漠化,并指出水土流失作为荒漠化形成的重要过程正受到各国的关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把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并列提出,即没有把水土流失归属于荒漠化。因此,可把《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荒漠化看作为土地沙质荒漠化,即沙漠化。 关于荒漠化的概念,教材中又定义为:荒漠化包括风蚀、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也涉及人类滥垦滥牧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环境生态破坏。教材的两个活动,是教材内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师应引导学生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过程中,人类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讨论“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其结果是使土地荒漠化”这个观点,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土地荒漠化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教材内容中以阅读加活动的形式呈现了“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主要目的是培育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时可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充分运用地图、地理数据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分析得出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西北地区荒漠化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新疆是我国面积最大、经济较落后的省份之一,近几十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荒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