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厉王弭谤(2)一、整体把握 本文记叙周厉王暴虐无道,用高压手段乃至杀戮来镇压人民的批评,他不听召公的劝谏,结果被人民放逐,遭到灭亡的下场。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写厉王弭谤的方法,寥寥几笔,便写出王虐民怨的状况。 第二段,写召公谏弭谤,从正反两面反复阐明不可“防民之口”,恳切有力。 第三段,写弭谤的结果,“流王于彘”,完全应验了召公的谏言。 全文重点是记述召公劝谏之词。这段文字的中心思想是劝谏厉王不能压制人民言论,应像治水那样予以疏导,让人民对朝政畅所欲言,择善而从,改正失误,实现人民的意愿。内容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障之也”至“为民者宣之使言”),召公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说明厉王弭谤的危害性,可谓振聋发聩!“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具体说明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江河堵塞不通,就会引起决堤泛滥,受到伤害的人一定很多。而堵塞人民的嘴,不让人民讲话,也必然会引起类似江河决堤泛滥那样的严重后果。这就自然而然地引出结论,也是召公的政治主张:“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就是要让老百姓把话说出来,才是为政者的正确途径。 第二层(“故天子听政”至“是以事行而不悖”),以“天子听政”一句总领,写了“宣之使言”的种种好处。召公认为,天子处理政事,首先要广开言路,让人民把心里想的都说出来,才知道老百姓在想些什么。这就是通过大大小小的各种官员,用诗、曲、书、箴等形式进言。“瞍赋”照应并小结献诗、献曲两句,“矇诵”两字照应并小结献书、师箴两句。“百工谏,庶人传语”,着重写平民进谏。“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着重写亲近者尽规补察。因为是近臣,接触君王的机会较多,所以应尽规劝之责;因为是王亲国戚,对政治的混乱有切肤之痛,更应该弥补君王的过失,更便于督察君王的言行。“瞽史教诲”是说使太师、太史用礼乐之道来对自己进行教诲,以提高自己的修养。前十句着重写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这句着重写听取教诲。“耆、艾修之”则是对来自各方面的意见、教诲加以整理,作为君王治理朝政时的参考。“而后王斟酌焉”是说君王对上述各种意见考虑取舍,斟酌损益,从而决定施政方针。“是以事行而不悖”,只要按上面所说的办,就能使国家政治立于不败之地,也是“宣之使言”的必然结果。 第三层(“民之有口也”至“其与能几何”),从正反两方面论述“民谤”直接关系到国富民强的道理。以“土之有山川”和有“原隰衍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