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工湿地设计1.11.1.1人工湿地系统是在有一定长宽比和底面坡度的洼地中,由土壤和填料(如砾石等)混合组合而成的填料床,并栽种经过选择的水生、湿生植物,组成类似于自然湿地状态的方案化的湿地系统。水体在床体的填料缝隙中流动,或在床体表面流动,在基质吸附、过滤,植物吸收、固定、转化、代谢及湿地微生物的分解、利用、异化等过程的综合作用下,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得以去除。湿地系统中的氮、磷不仅能通过植物和微生物作为营养吸收,而且还可以通过硝化、反硝化作用将其除去,最后湿地系统更换填料或收割栽种植物将污染物最终除去。人工湿地系统的主要优势体现在,有机物和氮磷的去除效率高、出水水质好、运行维护方便、管理简单、投资小、运行费用低、符合自然界水质净化和水资源循环的生态学规律等。人工湿地的建立不但可以起到对湖泊水体的净化效果,同时也可加强湖泊的景观效应。人工湿地系统结果图及效果图见图、图。图人工湿地结构示意图1.1.2人工湿地按污水在其中的流动方式可分为两种类型:表面流人工湿地和潜流人工湿地。两种人工湿地的工艺特性及优缺点见表。表面流湿地系统中,水体在湿地的表面流动,水位较浅,多在 0.1-0.6m,它与自然湿地最为接近,具有投资少、便于管理等优点。潜流式人工湿地系统中,水体在湿地床的内部流动,可以充分利用填料表面生长的生物膜、丰富的植物根系及填料和表层土的截留等作用,以提高其处理效果和处理能力。但当有机污染负荷较重的情况下,易造成床体堵塞,且造价较高,一般为表面流湿地的倍。表两种人工湿地对比类型表面流湿地潜流湿地介质类型介质为原始土壤或填料介质为填料水流方式污水以较慢速度从湿地表面流过水流在地表下流动,充分利用填料表面生长的生物膜和丰富的植物根系。处理效果一般相对较好投资具有投资少、操作简单、运行费用低投资大,需运行维护1.2在东西湖之间的连接处按照原规划借助自然地理条件结合景观布设人工湿地,加强对水体的修复,促进生态系统恢复。人工湿地的设计除了满足水质净化的作用,还要兼顾人工湖对河涌的补水功能和景观效果。湿地区总面积约为 2.2 万 m2,湿地的布置考虑地形高差、东西湖水位差以及景观栈道的修建。白云湖建成后,需要向滘心涌、环滘涌、海口涌、石井河四条河涌合计补水 18.3m3/s,按每日补水时间 8 小时计,人工湖调蓄水量为 52.7万 m3,需调蓄水深为 0.5m。人工湖由东湖和西湖两部分组成,东西湖连接处为此章节需要设计的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