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业务的风险问题讨论 (山西财经大学 法学院 讨论生 三年级)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各类经济主体得到不断进展,中小企业的存在和进展也显得日益重要。中小企业作为基本经济主体,在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小企业目前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进展,这种困境也日益引起社会关注。 【关键词】中小企业 融资担保 文体讨论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业概述 我国的信用担保业务可以追述到 1995 年。到了 1998 年,全国不少省市相继建立了专业的担保公司,但是仍处于初级阶段,普遍规模不大、效果不明显,且运作方式大多采纳了行政手段而非市场化运作。1999 年,国家经贸委制定实施了《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担保体系框架、 基本内容、模式机制、资金来源、监督管理等内容。担保业务正式步入正轨。 2024 年 3 月,银监会等七部委发布《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将担保公司定义为特别的金融机构,对其经营模式、监管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明确的界定.担保公司在我国信用体系建设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对小企业的信用起到增信作用,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缓解了融资难问题;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类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 二、融资担保业务基础理论 1、交易成本理论 企业的进展存在其一定的寿命周期。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企业寿命相对较短、资产规模小、经营的不确定性达、抵押物不足或存在一定缺陷,同时经营透明度往往不高,同时缺乏严格的审计制度。这些因素在客观上形成了中小企业的信息传递不充分和对外显示能力较差的情况,使得银行业金融机构难以通过以上信息准确的掌握企业的经营和资产的真实情况,使得金融机构信息收集费用增大,在合同签订后也较难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为了降低交易成本,融资性担保公司产生,并作为银行和中小企业的链接纽带,通过信用增强功能和风险分担功能,使得银行和中小企业的金融交易的信息收集费用降低,并降低银行的监管成本。 2、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市场中有关商品的各种信息,往往卖方比买方掌握得更可靠和更全面。在金融交易中,在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会降低金融市场的效率.这在银行与中小企业的金融交易中频繁出现,这也是导致中小企业贷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