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盐池五中 吴海靖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介 《二氧化碳的性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课题 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介绍 CO2的性质和用途.课程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 CO2 的性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真正做到“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 CO2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用途并关注温室效应. 过程与方法:通过老师指导和学生动手实验,进一步培育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明确“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CO2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比较并归纳 CO2的化学性质。二、学情分析 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对化学尤其实验充满兴趣,但实验的动手和分析能力较弱,还没具备自主的实验探究能力,所以我采纳以“老师引导,学生动手合作”的实验探究模式,逐步培育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育严谨的科学态度。三、说教法 本节课如何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我主要采纳五种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法:本节课将通过老师指导,学生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探究 CO2的性质. 2、问题讨论法: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因此我将此法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猜想和假设,通过探究实验讨论完成,从而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3、讲解法 4、多媒体辅助法 5、比较归纳法四、说学法 教学的宗旨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1、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探究,提炼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 2、指导学生用分析、对比的思维方法,使新知识与旧知识发生联系.比如从密度、溶解性、收集方法等方面将“CO2"与之前学习过的“O2"或者“H2"进行对比. 3、引导学生变定势思维为发散思维,达到对知识的横向或纵向理解和应用.五、说教学程序 【以上是我的教学理念,而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将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中。所以在程序上我把本节课分五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探究、课后小结、巩固练习、课后拓展。】 第一个环节:导入新课 正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