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工作总结(2024-—2024 学年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这门新课从内容到方法都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工作,现就对这学期《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进行总结。一、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本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进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加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育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法律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加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加社会、学会做人。二、 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加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学生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进展具有特别的价值学生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学生生活,反映学生需要为根本.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讨论社会,掌握参加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告诉我们,培育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法律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法律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进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有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具体教学中注重了以下几点: 1.激活教学新观念。教学中仔细钻研教材,探究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