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业不良”学生的成因及其对策河北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律学院对外汉语 091 班 李思雨 092394摘要:学生由于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智能和身心进展情况的不同,在学习上存在着个体进展的差异,因此,在学校教育中便不可避开地出现了学习成绩长期低于同年龄或同年级一般水平学生的“学业不良”的学生。这样的现象不仅仅是教育活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家长、老师乃至学生本人努力想要摆脱的困扰。本论文便试图从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学业不良”学生的成因并试图从家长、教育者和学生三方面来改变“学业不良"的状况,重在引导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活动的参加主体科学地看待并解决这一现象和问题.关键字:学业不良 学习障碍 习得性无助 系统干预加强对“差生现象"的讨论以促进对差生的教育,是当前教育部门所面临的一具最实际最紧迫的问题,也是教学实践给教育理论讨论提出的一个严峻的课题。近年来,理论上对“差生现象”和差生的教育已多有探讨,广阔的教学实践工作者也在对差生的教育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要想讨论“差生现象”,首先我们要对“差生”进行一个科学的定义。在传统的教育学中,“差生”被定义为“感官和智力正常,但是在学校中有长期失败的经验,学习成绩长期低于同龄同年级一般水平的人”。但是,现代的教育学讨论大大地拓展了“差生”成因以及转变措施的范围,讨论发现,“差生”的差只是一种学习期内“学业不振”或“学业不良”的现象,并不表明“差生”在今后的进展过程中不能取得较高的成就.由此可见,传统的使用“差生”来定义在学业上长期表现不佳的学生是不恰当的,也是不符合教育理论的。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对“学业不良"进行讨论,讨论的过程自然是从教育活动中诸多个体来得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既然不是针对个体,使用“差生”来作为对被讨论对象的指称,也是不恰当的.所以,在这篇论文中,我选择使用了“学业不良”一词,以此来和传统的“差生”讨论区别开来.但是,假如真正要认识“学业不良”现象并行之有效地实施对“学业不良”学生的教育,还有两个基本问题没有解决:一是理论讨论并没有真正揭示和清楚阐明“学业不良”的本质及成因,“学业不良”一直是个模糊的凭老师的感觉把握的自由性、主观性很强的经验性的东西;二是“学业不良”学生的转变工作缺乏科学依据和科学方法,仍然是传统的情感软化和消极被动地等待某种契机的出现。正是因为存在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才使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