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1 监测目的1。1 监测某些手术操作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及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1。2 建立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数据的比较体系;1。3 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2 监测对象为 2024 年 4 月 1 日~2024 年 9 月 30 日我院病房住院并实施手术的患者。3 监测指标手术部位感染率,各类手术切口感染专率,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率,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和外科手术医生调整感染专率.4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按卫生部 2001 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将手术部位感染分为三类: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4。1 表浅手术切口感染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 30 天内,并具有下述两条之一者即可作出临床诊断:①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②临床医生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育阳性。4.2 深部手术切口感染无植入物手术后 30 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造血管、机械心脏、人工关节等)术后 1 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并具有下述四条之一即可作出临床诊断:①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液除外。②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生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38℃,局部有痛苦或压痛。③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④ 临床医生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育阳性.4。3 器官(或腔隙)感染无植入物手术后 30 天、有植入物手术后 1 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除皮肤、皮下、深筋膜和肌肉以外)的器官或腔隙感染,并具有下述三条之一即可作出临床诊断。①引流或穿刺有脓液。②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器官(或腔隙)感染的证据。③由临床医生诊断的器官(或腔隙)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育阳性。说明:① 创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损害所致伤口,为避开混乱,不用“创口感染”一词,与伤口有关感染参见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标准.② 临床和(或)有关检查显示典型的手术部位感染,即使细菌培育阴性,亦可以诊断。③手术切口浅部和深部均有感染时,仅需报告深部感染。④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或腔隙)感染,不须再次手术者,应视为深部切口感染。⑤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不属于切口感染。⑥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