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性活动课程规划方案一、课程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所规定的必修课程,要求自 3 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 3 课时.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进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进展的需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进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进展制造了空间。当今社会进展迅猛,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加、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当前素养教育的内在要求。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推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积极提倡活动课程,但由于没有相应的课程指导纲要,活动课程在实施中遇到许多问题。此次课程改革设立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对活动课程的继承、进展与法律规范。当前举国上下积极推动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养教育,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亟待改革与创新,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是应对这一需求的重要举措。二、课程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动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进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在此基础上,我们分层设置了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三年级课程目标:关注自我,关注生活,关注自然,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取向侧重校园内、易操作、趣味性强,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育学生乐于动手操作、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与品质,并对自身产生一定的认识,初步形成探究的品质。 四年级课程目标:培育学生关注家乡、关注历史的情感,训练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整理资料以及充分表达展示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培育学生分组分工合作完成任务的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五年级课程目标:在前两个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基础上,五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五年级学生将以社会生活、自然资源为主要课程资源取向,培育学生观察、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参加社会生活的能力、调查讨论问题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关注社会、关注他人、关注自然。 六年级课程目标:更重视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培育,注重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学会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充分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对周围的环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