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同步测试卷(一)第一单元 走近经济(A 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体现题)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第Ⅰ卷(阅读题,共 70 分)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毕 1~3 题。陶渊明自耕自食的田园生活虽然远离了尘世恶浊,却也要承担肢体的病衰、人生的艰苦。田园破败了,他日趋穷困,唯一珍贵的财富就是理想的权利。于是,他写下了《桃花源记》。田园是“此岸理想”,桃花源是“彼岸理想”。终点在彼岸,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终点,因此也可以不把它当作终点。《桃花源记》用娓娓动听的讲述,从时间和空间两度上把理想蓝图与现实生活清晰地隔离开来。这种隔离,初一看是艺术手法,实际上是哲理设计。就时间论,桃花源中人的祖先为“避秦时乱”而躲进这里,其实也就躲开了世俗年代。“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时间在这里停止了,历史在这里消失了,这在外人看来是一种可笑的落伍和背时,但刚想笑,表情就会凝冻。人们反躬自问:这里的人们生活得那么怡然自得,外面的改朝换代、纷扰岁月,究竟有多少真正的意义?于是,应当受到讥笑的不再是桃花源中的人,而是时间和历史的外部形式。这种讥笑,对人们习惯于依附着历史寻找意义的惰性,颠覆得惊心动魄。就空间论,桃花源更是与人们所熟悉的茫茫尘世切割得非常彻底。这种切割,并没有借用危崖险谷、铁闸石门,而是通过此外三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美丑切割。这是一种因漂亮而独立的空间,在进入之前就已经是岸边数百步的桃花林,没有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那位渔人是惊异于这段美景才渐次深入的。这就是说,即便在门口,它已经与世俗空间在美丑对比上“势不两立”。第二种方式是和乱世切割。这是一种凭着祥和安适而独立的空间,独立于乱世争逐之外。和平的景象极其平常又极其诱人:良田、美地、桑竹、阡陌、鸡犬相闻、黄发垂髫……这正是历尽离乱的人们心中的天堂。但一切离乱又总与功业有关,而所谓功业,大多是对玉阶、华盖、金杖、龙椅的争夺。人们即便是把这些耀眼的东西全都加在一起,又怎能及得上桃花源中的那些平常景象?因此,平常,反而有了超常的力度,成了人们最奢侈的期望。诸多人说,我们也过着很平常的生活呀。其实虽然是一般民众,也总是与试图挣脱平常状态的功利竞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络,因此都不是桃花源中人。桃花源之因此成为桃花源,就是在集体心理上不存在对外界的向往和窥探外界,被这里的人们切除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