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济南真题演习考点一 列宁与十月革命命题角度 列宁、十月革命的意义1.(·济南学考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材料一的两幅图反应了哪一历史事件?考点二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命题角度 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以及对两者的评价2.(·济南学考)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 重视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 19)……容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对列宁来说,这种新的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临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2)材料二中“新的政策”指的是什么?你怎样理解材料二中“临时的退却”?(3)对于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一直有不一样的声音。布热津斯基的《大失败》这样说:“斯大林时期是一种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工业大国……一种制度化的由中央全面控制的社会主义体制形成了。……苏联经济也一直以比较高的速度持续增长。”而郑易平、龚成的《有关斯大林模式的再思考》则认为:“斯大林模式的主线问题之一就是置广大人民的实际利益于不顾,甚至严重损害广大人民的主线利益,这重要是由于斯大林模式导致了经济构造的严重失调。”你同意上面哪一观点?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理由。参照答案1.(1)十月革命。【解析】 第(1)题,结合材料中的图片信息即可知反应的历史事件是十月革命。2.(2)新经济政策。根据国情进行合适调整政策,放弃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运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指导生产,逐渐向社会主义过渡。(3)本题是开放性问题,回答同意两个观点中任意一种均可。但需要阐明理由。例如:同意布热津斯基的观点。理由: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获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斯大林模式”创立是与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积极作用。或者同意郑易平、龚成的观点。理由: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在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导致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挥霍了资源。【解析】 第(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