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北京四合院建筑特色与文化内涵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驰名中外。四合院在中国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根据现有文物资料分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出现了四合院形式的住宅。一、北京四合院的历史在北京的历史进展过程中,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后,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没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据元末熊梦祥所著《析津志》载:大都街制,自南以至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四久巷,二十九街通。“这里所谓|街道”即我们今日所称胡同,胡同与胡同之间是攻臣民建造住宅的地皮。当时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以赀高(有钱人)及居职(在朝廷供职)者为先,乃定以地八亩为一分",分给迁京之官贾营建住宅,北京传统四合院住宅大规模形成即由此开始.经过明、清两代,北京四合院虽历经沧桑,但这种基本的居住形式已形成,并不断完善,更适合居住要求,形成了我们今日所见到的四合院形式。二、北京四合院的结构北京四合院之所以有名,还在于它的结构上的独特之处,在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结构。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中国的住宅建筑大部分是内院式住宅,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 ,称作“一颗印”。这种住宅适合南方的气候条件,但通风采光都欠理想。而北京的四合院院落宽敞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有走廊联接,起居十分方便。北京四合院的组成部分有大门、影壁、屏门、垂花门、廊、正房、耳房、厢房、倒座房、厅房、后罩房、群房、园林、围墙及更道。正规的北京四合院一般都以东西方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的形式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大门辟于院东南角“巽”位。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 3 正、二耳 5 间,东西房各 3 间,南屋不算大门 4 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 17 间。如以每间 11-12平方米计算,全部面积约 200 平方米。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可植树栽花,饲养鱼鸟,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