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质性讨论的理解[摘要]:质的讨论已成为当前社会科学讨论的一种热潮, 本文探讨了质的讨论的起源、理论基础、特点。质性讨论以情境性、现象性、整体性、行为性为特征,关注的是活生生的常人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在人类社会的存在,非常关注在现实的社会性相互作用中亲自收集资料,寻求种种社会现象和个人生活的真实述说,而不是所谓普遍性.[关键词]:质性讨论;定量讨论;方法论质性讨论,又称质化讨论,是指讨论者置身于讨论情景中,运用观察、访谈和文献调查等方法去接近、体验和理解被讨论者,并力求从当事人的角度去解释他们的行动及其意义建构的过程。质性讨论是相对于定量讨论而言的, 是社会科学的一种新的讨论方法,它与定量讨论一起共同构成了社会科学讨论方法的体系基础。质性讨论方法自 20 世纪 60 年代在美国兴起以来,越来越受到讨论者们的关注和重视.本文旨在对质的讨论的起源、理论基础、特点做阐述,以更深刻地认识和灵活地运用质性讨论.一、质性讨论的起源关于质性讨论之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学的民族志讨论。民族志讨论就是对特定文化的人群进行详细、生动、情境化的描述,以探究特定文化中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价值观念等。[1] 最早将质的讨论方法应用于社会讨论的是以社会学家乔治·米德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他们运用参加观察和深度访谈等方法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讨论,其中也涉及到一些与教育有关的课题。到了 20 世纪的中叶,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进展,特别是随着以生物工程、航天技术和电子计算机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的进展,人们越来越体验到科学技术强大的生命力 .缘于对科学技术的崇拜, 兴起于 20 世纪初的量化讨论方法以其数量化、精确化、形式化和可操作性等特点而深受讨论者的青睐,量化讨论盛行,质的讨论受到冷落。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越来越泛滥的量化讨论引起了西方部分讨论者的反思,他们认为量化讨论将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作形式化、凝固化、简约化和静态化的处理时,损害了社会现象本身的整体性、意义性和动态性,未能在微观层面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化细致的观察分析.[2]质的讨论方法正好能够弥补量化讨论的这些不足。他们重新审视社会科学讨论中运用量化讨论方法的局限性, 重新认识质的讨论之重要性,质的讨论方法逐渐为越来越多的讨论者所采纳。在我国,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以陈向明博士为代表的少数讨论者,也开始运用质的讨论方法进行社会科学 (主要是教育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