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 教案2016 年 12 月 26 日 第 19 周 16 级语文教研组 李春发【教学目标】1、学习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2、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3、积累文言知识,了解文言虚词“其”“以”“而”的不同用法。【重点难点】 1、文言文的背诵以及文言知识的总结、积累.2、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思想和态度。【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课时安排】 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本课学习目标:1、学习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2、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二、释题:游褒禅山记:游:游览 褒禅山:地名 “记”是一种文体。分为四类:记游、记事、记亭台楼阁、记物.刘勰《文心雕龙》:“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初中学过《小石潭记》《醉翁亭记》等文体特点:1、亭台楼阁名胜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2、山水游记:《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小石潭记》3、杂物书画记:《核舟记》文体知识:[记]:本文属于游记。(引导学生思考:假如让自己来写游记,要写什么内容?)游记:记录游览中所见、所闻、所感的文章。主要特点是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的感情。一般以记为主,以感为辅。本文兼具记游与议论,记游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三、作者简介:1、王安石其人之政治篇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他“少好读书”.1042 年登进士第。1061 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69 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后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 1074 年罢相,次年再为相.1076 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南京)潜心学术讨论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王荆公”。1086 年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列宁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2、王安石其人之文学篇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提倡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文章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洗炼,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四、正 音:褒 bāo 禅 chán 山 始舍 shè 卒 zú 葬之 庐冢 zhǒng 音谬 miù 有穴 xué 窈 yǎo 然 怠 dài 而欲出 咎 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