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程概况施工区间为麓山站~1#风井,始发井设置在麓山站。盾构施工顺序为麓山站~1#风井,线路全长 4500m。麓山站~1#风井区间最小平面曲线半径为1200m,最大纵坡为 27‰,隧道顶埋深 8.1m~29.5m。区 间 盾 构 左 线 隧 道 起 止 里 程 ZCK17+798.327 ~ ZCK22+237.600, 隧 道 长4445 。 843m ( 含 链 长6 。 570m ) , 右 线 隧 道 起 止 里 程YCK17+794。276~YCK22+237.600,隧道长 4449。262m(含链长 5.938m)。 二、水文地质情况1。地表水区间隧道 YCK17+850~YCK18+050 段与岷江相交,交角约 47°,岷江宽约40m,勘察期间(2024 年 9 月底)水深约 1.3m,流向西南。水流以受人为控制,该河常年流水,水量受上游来水及降水补给,自东向西泾流,排泄方式以向下游泾流为主,蒸发、下渗为辅。2.地下水的赋存及类型根据成都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及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地下水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赋存于填土层的上层滞水,二是第四系砂卵石层的孔隙水,三是基岩裂隙水.1)上层滞水上层滞水呈透镜体状分布于地表,赋存于地表填土层,大气降水和附近居民的生活用水为其主要补给源.水量变化大,且不稳定。 2) 第四系孔隙水拟建场地内砂卵石层较厚,且成层状分布,其间赋存有大量的孔隙水,其为潜水,水量、水位较稳定,在卵石土层中大气降水和区域地表水为其主要补给源。3) 基岩裂隙水 拟建场地下伏基岩为白垩系灌口组紫红色泥岩,基岩裂隙较发育,地下水的流动,将所含石膏溶蚀,并顺溶蚀孔或裂隙形成网络状的风化带溶蚀孔和溶隙,为地下水的补给、储集、径流制造了良好的通道和空间,形成风化带含水层。但由于泥岩质软,裂隙多为微张或闭合状,且溶孔溶隙的发育深度受地下水动力条件的限制,当深度较大时,溶蚀孔洞减少,溶隙也减少,含水量下降。该含水层地下水富集规律性较差,在一定条件下,某些地方可形成富水块段.根据相关水文地质资料,渗透系数 K 一般为 0.027~2。01m/d,平均为 0.44m/d,与上部卵石含水层相比,属于弱透水层或不透水的隔水层,可视为相对隔水底板3。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及动态特征1)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成都市充沛的降雨量(多年平均降雨量 947mm,年降雨日达 140 天),构成了地下水的重要补给源之一,还主要接受 NW 方向的地下水侧向径流补给。成都地区地下水总的流向为北西向南东。2)地下水的动态特征拟建区间内地下水具有埋藏浅,季节性变化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