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是记者通过观察、访问猎取新闻素材的基本手段。一般来讲,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同时,也受制于被采访对象,占被动地位。那么,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结合点,以最佳方式取得最佳的采访效应,是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究和讨论的一个重要课题。这就要求记者在努力充实提高自身政治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等综合素养的同时,还要考虑以何种礼仪风范"包装"自己,以取得被采访对象的认同和接受,从而产生一种亲情效应和认知效应,进而猎取最佳采访效应。 一、良好的形象和恰当的礼节仪表是采访活动的第一通道 新闻记者的职业决定了要与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活动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因此,在采访活动中,记者要注重讨论自身的仪容仪表.良好的外在形象,易于被采访者接受,从而对记者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并自愿建立与记者合作的基础。反之,采访效果则大相径庭。 何谓礼仪?简言之,指待人接物的礼节仪表和言谈举止等等。社会心理学专家认为,在社会交往中,外在形象是吸引他人进入社交状态的重要因素之一。记者与被采访对象首次见面时,被采访对象对记者的第一感受、第一印象很重要,心理学上称为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关于外表特征的效应,主要是容貌、穿戴、仪表、气度、言谈、举止等引发的效应。首因效应好,则能产生强烈的交往愿望,首因效应不佳,则会产生情感认知障碍。 那么,记者在采访中应以何种形象出现呢?新闻实践表明,记者的仪容仪表,不仅显露着记者自身的个性特征、审美情趣、文化修养、知识底蕴等诸多主观因素,由此也可以看出记者的老道或稚嫩。一个有经验的记者会因采访对象、时间、地点、场合等客观因素的改变而”包装"自己。采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商人、企业家,就要因人而异。采访青少年、中年人、老年人、男性、女性也应区别对待。采访农民则应倾向朴素,采访中年人则要庄重。衣着的不合时宜会刺激对方的视觉,甚至引起反感。某报曾有一位女记者,前去采访在新华社工作多年的美国女专家艾琳女士。记者赶到艾琳家时,因路上堵车,比原来约定的时间晚到了 20 分钟,艾琳在记者坐下来以后,首先指出了记者的失约,并提了 5条意见,其一便是”你穿着这么美丽的红连衣裙来采访我这个老太太,恐怕不太合适吧?……"艾琳的坦言,讲出了老年人的心理活动,也充分说明了记者的服饰装扮也能引起被采访对象的好恶情绪。 记者在与被采访对象接触时,服饰装扮有时会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