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安全与传统安全管理的区别是什么?企业在长期的安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适合自身实际的安全管理的做法和体系,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安全文化。与此同时,安全管理方面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也在困扰着企业领导和安全工作者.比如:尽管上上下下对安全工作都很重视,一些意外的事件或事故却时有发生;安全管理方面的有些措施和方法,刚开始还管用,可是在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就没有多大效果了;大多数企业在安全管理上的主要措施仍然是经济措施和强制手段,稍有放松,事故就会反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企业的千人负伤率在达到0。5-1‰之后就很难再有大的突破?如何破解当前企业安全管理遇到的瓶颈和难题?精益安全的理念和方法试图在这些方面进行一系列有效的探究。那么,精益安全的理念和方法与传统安全管理有什么不同呢?1. 精益安全管理是“走群众路线”传统安全管理注重“满足领导的要求”安全管理的目的是什么?避开员工伤亡、避开财产损失、保障员工身体健康.哪一部分员工容易受到损害?最基层的、生产一线的员工。因此,安全管理工作的重心在现场;安全管理的工作中心是围绕一线员工开展工作:提高他们的意识、增强他们的能力、减少他们的伤亡。说大了,这是个“价值观”问题;说小了,这是个“为了谁”的问题;我们的管理者很多时候往往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出了差错。安全工作是为了谁?是为了领导?还是为了员工?这里有一个关于“三满意”的排序问题。在传统安全管理中,多数人的工作方式是根据工作计划、根据领导的要求去工作,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让领导满意。“三满意”的排序是“领导—客户—员工”,员工被排在了最后面。员工不满意,员工在心里不痛快,在产品上就会体现出来,产品性能不稳定,客户就会有意见,丢失了市场份额,企业的效益下滑,领导会很不兴奋.这就是在很多企业不断循环的“管理怪圈"。产生“管理怪圈”的根源是因为管理者的行为与安全的目的“相悖而行”。要让管理者的行为与目的“相向而行”,就是精益安全管理主张的“走群众路线”。领导干部到现场去,听取员工的意见,解决员工在生产和工作中的困难,关怀群众、热爱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三满意"的排序是“员工—客户-领导”。员工满意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加强了,稳定的安全生产的局面就有了保障,产品质量和成本指标会得到不断改善,客户满意了,领导自然会兴奋。事实上,这正是众多成功企业的一个显著特征.2. 精益安全管理是“把好钢用在刀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