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维生素 C,是一种无法通过人体自身合成的必需维生素,当躯体缺乏此类维生素时将导致多种疾病,尤其是坏血病,其制剂在医疗保健各方面均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对各种维生素 C 制剂进行质量控制,对其能否更好地进入机体、发挥相应的疗效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用于维生素 C 质量控制的方法有很多,如滴定法、光度分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各方法各有各的特点,本文将对近年来有关维生素 C 制剂的质量控制讨论方法进行综述。关键词:维生素 C;质量控制;含量测定;维生素C(vitaminC)又称L-抗坏血酸(L—ascorbic acid),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能促进骨胶原的生物合成,利于组织创伤口的更快愈合、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防止牙龈出血、促进牙齿和骨骼的生长,防止牙床出血,防止关节痛、腰腿痛。还能促进氨基酸中酪氨酸和色氨酸的代谢,延长肌体寿命、同时能改善铁、钙和叶酸的利用、改善脂肪和类脂特别是胆固醇的代谢,能够预防心血管疾病,坚固结缔组织,增强肌体对外界环境的抗应激能力和免疫力,其参加体内多种生化反应,在生物氧化和还原作用以及细胞呼吸中起重要作用。最近更有科学讨论发现,维生素C在预防癌症、心脏病等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市场上对维生素C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因此生产多种维生素C制剂以应对各种需求,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而各种制剂能否更好地发挥相应的医疗保健作用,则与其质量息息相关,故对维生素C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讨论势在必行,而又不可马虎松懈。1. 维生素C概况 维生素 C 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纯品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味酸,久置色渐变微黄,水溶液呈酸性,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加热或在溶液中易氧化分解,在碱性条件下更易被氧化,为己糖衍生物。易溶于水,能溶于乙醇,而不溶于氯仿或乙醚,熔点为 190~192℃,熔融时同时分解。 分子结构中具有二烯醇和内酯环结构,且有两个手性碳原子(C4、C5),不仅使维生素 C 性质极为活泼,且具有旋光性,比旋度+20。5°至+21。5°.其分子中的二烯醇基具有极强的还原性,易被氧化为二酮基而成为去氢抗坏血酸,加氢又可还原为抗坏血酸,在碱性溶液或强酸性溶液中能进一步水解为二酮古罗糖酸[1]。由于双键使内酯环稳定,和碳酸钠作用可生成单钠盐,不致发生水解,但在强碱中,内酯环可水解,生成酮酸盐。具有糖类的性质和反应。本品具有共轭结构,在稀盐酸溶液中于 243nm 波长处有最大吸收,为 560,可用于鉴别和含量测定。若在中性或者碱性条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