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年人心理健康管理与干预手段讨论民盟北京东城区委员会老龄委调研组负责人:季茹主笔人:张金峰、杨凛飞【摘要】中国正迈入老龄化社会,生育率低、人口结构老化、社会保障制度滞后已成未来进展的掣肘。本文通过统计东城区上百名老人心理自测量表数据结果进行分析,从老年人心理问题入手,探究老年人心理健康管理和干预手段相关解决方案,以助于我区老龄事业的健康进展和逐步完善。【正文】 中国正迈入老龄化社会,生育率低、人口结构老化、社会结构正发生着重大变化。北京最新发布的 2024 年度《健康白皮书》披露,去年北京人均期望寿命为 81.81 岁。其中显示,西城女性期望寿命最长,达到 86.82 岁。期望寿命,即 0 岁时的可预期寿命。此次白皮书首次发布了北京“人口金字塔”。目前北京“50 后"、“60 后”最多,五人当中就有一名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老年期后除了有体态体型变化,生理调节机能衰退,适应能力减弱,记忆力减弱、感知能力衰退,思维迟缓等正常的衰老退化之外,还因为生理或社会的多种原因,老人可能会出现孤独、恐惧、抑郁、痴呆等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这些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是导致老年人晚年痛苦和不幸的重要原因.认识这些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产生的原因和表现,有助于我们实行必要的措施加以预防和护理.一、老年人心理疾病的主要分类(一)孤独感所谓孤独感,不只是讲一个人在行为上孤立孤独,而是包括由于缺乏人际交往或儿女亲情支持所带来的在心理上的悲伤、凄凉和抑郁感等负性情绪.如笔者采访的某位居民,退休在家后,几年前丧偶,几位子女已长大成人,自立门户,其中两个儿女定居国外,因工作忙碌而很少顾及回家看望老人。朋友也因为身体原因不常相聚,久而久之,他与别人的沟通也渐渐地减少了,开始觉得失落,情绪消沉,郁郁寡欢,出现了失眠,不思饮食等症状.产生孤独感的原因,通常与老人社会角色与家庭成员变化有关。老人未离退休前常有许多工作要做,天天与同事打交道,可离退休后,一下子变得无事可做,周围变得冷冷清清,休闲的家庭生活一下子代替了原来习惯了的忙碌的有规律的行为方式,一天二十四小时可能面对的就是书桌、饭台、床铺。以往生活、工作、学习中的动机,大多失去外界的刺激,使老年人的生活变得枯燥,乏味.假如此时又由于丧偶,子女另立门户,家庭组成发生较大突然的变化,老人更是容易产生孤独感和莫名的恐惧心理.当老年人离退休后尚未出现孤独感前应进行预防,而当已出现孤独时,则应积极进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