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为山东沿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南水北调工程是构筑山东省现代大水网的重要骨干。山东省在全力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工程的综合带动作用,强化公共服务职能,通过“结合”实施,使南水北调工程在服务民生社会方面发挥了更大作用。与流域综合治理相结合凸显综合效益截污导流工程在山东省又称中水截蓄导用工程,共有 21 个项目,涉及 17 个控污单元,分布在全省 7 个市 30 个县市区,主要目的是将污染治理达标后的中水进行截、蓄、导、用,在调水期间使其不进入或少进入调水干线,以保证干线工程输水水质。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与环保部门紧密配合,围绕南水北调水质目标要求,结合治污工程的特点和当地实际,积极提升治污与环保的理念,探索出了一条治、用、保结合的流域污染综合防治路线,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规划》中截污导流工程的建设目的,由拦截和导流中水,调整为中水截、蓄、导、用,由单一的污染防治工程变成了具有综合效益的基础设施项目,为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干线水质保护构筑了一道坚实屏障,已经或即将在8 个方面发挥显著效益。保障调水水质。通过截蓄导用联合调度,工程运行后,21 个项目每年可消化中水2.06 亿吨,削减 COD 近 4.49 万吨、氨氮 3121 吨。增加防洪。21 个截污导流项目共新挖、扩挖河道 198 公里,部分工程还对大堤进行了加固,扩大了河道的通水能力,提高了当地的防洪标准。增加除涝。结合截污导流工程,共新建、重建排灌站 79 座,并配套改造和新建了一批涵洞和渡槽,提高了工程沿线的除涝能力。增加灌溉。共新建输水管道 42 公里,新建橡胶坝 29 个,维修或新建拦河闸 116 座、提水泵站 81 座,改善了工程范围内的农田灌溉条件,增加了 200 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010 年冬至 2011 年春,山东遭遇 60 年一遇的大旱,中水截蓄导用工程为 100 多万亩农田提供了灌溉水源,为抗旱保苗保丰收作出了重要贡献。增加生态。工程的实施使工程范围内的原有河道、洼地等建成了水域景观和湿地系统,增加了生物多样性,融环保、景观、防洪、蓄水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改善了当地生产生活环境条件,提升了工程范围内的生态环境质量。枣庄、济宁、德州等市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与保护环境、城市景观建设密切结合,充分利用原有河道、洼地等建成了水域景观和湿地系统,利用湿地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大幅度削减中水污染物量,进一步改善了水质,有效提升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