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草地管理:草地管理是调控草地的各个生产要素以获得最优的产品和为社会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并保持草地的可持续进展。2、草地:指具有满足草地禾草植物生长,但不完全满足树木生长的水热和人文条件,降雨介于荒漠和森林之间,也包括放牧或火烧森林发生偏途演替后形成的草地.3、乔木:多年生高大的木本植物,具有明确的主干和分支,根深可达到 10m 以上,树干和枝条在生命结束前不死亡。4、多年生草:地上部分枝条在开花结实后或生长季结束后都死亡,而地下部分为多年生,次年春季由分蘖节、根颈、根、根茎处的芽形成新的枝条。5、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叶绿素等光合色素,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生化过程。6、放牧家畜:通常是指以放牧或半放牧方式饲养的家畜.7、次生演替:开始于次生裸地,也就是在植被已被破坏至某种程度的地方(如森林砍伐迹地、弃耕地等)开始的群落演替。8、草地现状评价:是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和建设草地过程中,对草地生态系统现实的结构和功能状况进行考察、分析和认识,与历史的状况进行比较,并预测未来进展趋势的讨论过程。9、家畜日食量:是指家畜维持正常生长发育时,每天所需的饲草数量。10、控制放牧系统:是指全年有计划的放牧,目的是利用控制放牧家畜采食来达到现有饲料的最佳利用。11、原生演替:意指开始于原生裸地或原生荒原(完全没有植被并且也没有任何植物繁殖体存在的裸露地段)的群落演替。12、后生物生产层:是指通过对植物和动物产品进行加工、交易、流通实现植物产品和动物产品向社会分布的过程。13、动物生产层:是指家畜采食牧草等植物性产品生产肉、奶、毛、皮、骨、脂肪等动物产品的过程。14、草地牧草产量:是牧草生物量、牧草现存量、产草量的通称。15、草地理论载畜量:是指在一定放牧时期内,一定草地面积上,在不影响草地生产力及保证家畜正常生长发育时,所能容纳放牧家畜的数量.大题1、形成土壤团粒结构的外力条件是什么?土壤胶体的凝聚作用、干湿交替作用、冻融交替作用、植物的根系作用2、草地农业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什么?结构:前植物生产层、植物生产层、动物生产层、后生物生产层功能:开放功能、自我调节功能、反馈功能、营养体利用和籽实利用并存特征3、影响演替进程的关键因子是什么?(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2)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3)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4)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5)人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