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耳石微结构的黄海大头鳕早期生长及其影响因子基于耳石微结构的黄海大头鳕早期生长及其影响因子摘 要大头鳕(Gadus macrocephalus)为冷温性底层鱼类,广泛分布于北太平洋高纬度海域,由于黄海冷水团的存在,黄海成为大头鳕在西北太平洋分布的南部边界。黄海大头鳕资源量近年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对其早期生长规律的认知相对缺乏。本研究通过分析 2017 年黄海 0 龄大头鳕春季 34 个,夏季 43 个幼鱼的耳石微结构,探索其早期生长的一般模式,并结合同期黄海海洋环境变化、黄海冷水团的动态,进一步探究其早期生长、关键生活史过程以及不同区域间大头鳕幼鱼个体生长与其栖息地环境差异的关系。结果显示:(1)春季大头鳕幼鱼体长范围为 47-93mm,平均体长为69.70mm(SD=7.81,df=419),优势体长组为 65~85mm,占总尾数的74.46%;夏季大头鳕幼鱼体长范围为 84-175,平均体长为125.18mm(df=468,SD=20.93),优势体长组为 100~140mm,占总尾数的61.75%;春季春季样品体长-体重相关关系的最优方程为 W=4×10-6L3.025(R2=0.74),夏季为 W=5×10-7L3.507(R2=0.92),春季时大头鳕 0 龄幼鱼接近等速增长,而夏季时则为正异速生长其体重增加速度要快于体长增长速度。(2)春季 0 龄黄海大头鳕样品日龄范围 61-103,平均值为85.02(SD=8.85,df=39),孵化日期为 2017 年 2 月 17 日到 2017 年 3 月 22 日,没有明显的集中;夏季 0 龄黄海大头鳕样品日龄范围 117-170,平均值147(SD=14.57,df=43),孵化日期为 2017 年 3 月 2 日到 2017 年 4 月 27 日,主要集中在三月中下旬;春、夏两季 0 龄幼鱼的体长-耳石径关系为 L= 0.187R0.915(R2=0.95),耳石与体长接近等速增长,V-B 生长方程为L=331.81×[1-e-0.00295(t+2.836)](3)孵化后大头鳕的耳石日增长随着海表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表温达到15℃时,大头鳕开始沉降,温度是触发大头鳕沉降的主要诱因。沉降过程开始于 5 月末,发生在大头鳕达到 80-110 日龄之间,发生在 2017 年 5 月 15 日-7 月20 日,主要发生在 5 月下旬与六月上旬说明大头鳕沉降还受到其自身发育生长的影响。沉降时大头鳕的生长速度明显减缓,可能是由于其习性的变化与环境的变化所致。沉降完成后进入较适宜的底栖生活环境,自身种内种间竞争能力皆有所提高,而且此时黄海冷水团内部环境趋于稳定,其生长速度逐渐恢复。(4)黄海冷水团东、西部冷核间幼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