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摘要】 本文将通过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意义和现状进行研究和阐述,从而详细分析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并在其基础上提出一些对该区域经济发展有利的相关建议,最后展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趋势。【关键词】前言进入 21 世纪,经济区域化趋势日益明显,区域经济整合逐渐成为国际经济运行的新形式,并赋予国际分工新的内容。我国入世后,改革不断深入,开放领域不断扩大,各地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技术、基础与产业优势,不断加强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并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在当今以经济圈为主体的经济格局下,建设以福建省为主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顺应国际国内经济区域化潮流。壮大海峡西岸经济对统筹我国东部地区协调发展、构筑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海峡西岸也成为统筹东部地区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更好的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1. 海峡西岸经济区内涵及建设现状 海峡西岸经济区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地位,2006 年被列入我国“十一五”规划加强建设和发展。对于其内涵界定,大致形成了两种观点:一种是以叶飞文为代表的观点,认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省为主体,涵盖周边地区的地域经济综合体;另一种是以杨立冰为代表的观点,认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就是指福建省。鉴于福建省在中国东南沿海所处的南北接“长三角、珠三角”、东濒台湾省的特殊地位及区域合作与一体化潮流的原因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以福建为主体,涵盖周边区域,对应台湾海峡,具有自身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区域经济综合体。海峡西岸经济区具体是指以福州、厦门为中心,以闽东南为主体,北起浙江温州,南至广东汕头的台湾海峡海域与陆地,为福建全省,浙江省的温州、衢州、丽水市,江西省的赣州、抚州、鹰潭、上饶市以及广东省的汕头、潮州、梅州、揭阳市等四大地区,共 20个地市分为 3 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闽东南经济集聚区,是生产力布局的重点地带,是福建省经济发展的龙头;第二部分是内地山区经济推进区,它是山海之间经济交流的枢纽,是全省生产力布局的骨架;第三部分是周边经济协作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海峡西岸经济区总面积 2.70×105 km2,占全国总面积的 2.81%;2005 年,其年末总人口 8494.75 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 6.5%。1992 年全面改革开放以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