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表冷器计算书

表冷器计算书_第1页
1/5
表冷器计算书_第2页
2/5
表冷器计算书_第3页
3/5
表冷器计算书(一)前表冷器a. 已知:① 风量:14000CMH 空气质量流量 qmg=(14000×1.2)/3600≈4。667kg/s空气体积流量 qvg=14000/3600≈3。889m3/s② 空气进、出口温度:干球:35/17℃ 湿球:30。9/16。5℃③ 空气进、出口焓值:105.26/46。52KJ/㎏④ 进水温度:6℃,流量:110CMH(前、后冷却器)⑤ 阻力:水阻<70KPa,风阻 700Pa(前后冷却器)b. 计算:① 接触系数 ε2:ε2= 1—(tg2—ts2)/(tg1-ts1)=1—(17—16。5)/(35—30。9)≈0.878② 查《部分空气冷却器的接触系数 ε2》表:当 Vy=2。3~2。5m/s 时:GLⅡ 六排的 ε2=0.887~0.875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六排管即可满足要求。(可得出如下结论:在表冷器外型尺寸受到限制的情况下,我们从增大换热面积来提高换热总量总是不大理想,即使强行增加排数仍旧帮助不大。我近 30 遍的手工计算也证明了这一点。提高水流速和降低水温对提高换热总量有更为积极的贡献。通过计算我们可以发现钢管的水阻实在太大,略微增加一点,水阻就大的吓人。于是我设计采纳了两组双排供、双排回的表冷器,在两组总排数仅 8 排的表冷器里同时供回水达四排之多,水程就一个来回。这样就出现了大流量小温差的情况,水流速 ω 可以提高.在冷冻水里添加乙二醇,使冷冻水的冰点下降。很容易我们发现对数平均温差提高了很多。从而达到了提高换热总量的目的。)③ 选型分析:⊙冷负荷 Q= qmg ×(h1—h2)4。667×(105。26-46.52)≈274。14Kw(235760Kcal/h)⊙由六排管的水阻△Pw=64。68ω1.854≤70Kpa 得:管内水流速 ω≤1.04356m/s[水阻的大小和水程的长短也有密切的关系,经验公式没有对此给个说法。推论:八排管(即实际上的二排管)在流速一定时的水阻必为六排管的1/3。理论上可以使△Pw=21。56ω1。854≤70Kpa,有 ω≤1.8874m/s,但常识告诉我们:不能如此取值,可以判定八排管(即实际上的二排管)的ω≤1。5m/s 为合理。] 安全起见,设令:ω=1。2m/s⊙要求 Vy=2。3~2.5m/s,可初估迎面尺寸(计算表明风速和流速的增加,将带来 K 值的增加,但 K 值的增加,却导致迎面的减小,间接使整个换热面积 A 的减小,我对 Vy=2。8m/s 进行的计算表明,K 值的增加,A 值减小,K×A 之积增加并不明显。从这点来看牺牲 K 值换 A 值较为有利于整体换热效果,特别的要保 6~8 排的 K 值,换来的是将在以后用 4~6 排的增加面积来弥补,是很得不偿失的,况且那时 K 值还...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表冷器计算书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