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行为理论的进展及应用1 计划行为理论的来源与进展理性行动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是计划行为理论(The Theory of Planed Behavior,TPB)的前身.理性行动理论可追溯到多属性态度理论(Theory of Multi attribute Attitude).该理论认为行为态度决定行为意向,预期的行为结果及结果评估又决定行为态度。后来,Fishbein 和 Ajzen 进展了多属性态度理论,提出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理性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意向是决定行为的直接因素,它受行为态度和主观法律规范的影响.由于理性行为理论假定个体行为受意志控制,严重制约了理论的广泛应用,因此为扩大理论的适用范围,Ajzen1985 年在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知觉行为控制变量,初步提出计划行为理论。1991 年 Ajzen 发表的《计划行为理论》,标志着计划行为理论的成熟。自理性行动理论提出后,计划行为理论到今日差不多已经走过了近 30 年的进展历程.在这 30 年间,历经不断的修正、丰富、质疑和完善,计划行为理论逐步坚实地成长壮大起来,不仅为国际社会心理学界,也为整个心理学界的众多讨论者所验证和接受。作为一种成功地预测和解释态度与行为之间关系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模型,今日,计划行为理论已被广泛地应用到人类生活的众多领域。绝大多数讨论证明,该理论能更好地了解和预测个体的行为意图及自我效能和控制感,并显著地提高人们的具体态度对行为的解释力。2 计划行为理论的要素2.1、态度(Attitude)是指个人对该项行为所抱持的正面或负面的感觉,亦即指由个人对此特定行为的评价经过概念化之后所形成的态度,所以态度的组成成份常常被视为个人对此行为结果的显著信念的函数。2。2、主观法律规范(Subjective Norm)是指个人对于是否实行某项特定行为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亦即在预测他人的行为时,那些对个人的行为决策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团体(salient individuals or groups)对于个人是否实行某项特定行为所发挥的影响作用大小。2。3、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是指反映个人过去的经验和预期的阻碍,当个人认为自己所掌握的资源与机会愈多、所预期的阻碍愈少,则对行为的知觉行为控制就愈强。而其影响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对行为意向具有动机上的含意;二是其亦能直接预测行为。2。4、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是指个人对于实行某项特定行为的主观机率的判定,它反映了个人对于某一项特定行为的采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