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IRI_C_人际反应指针量表的介绍

IRI_C_人际反应指针量表的介绍_第1页
1/8
IRI_C_人际反应指针量表的介绍_第2页
2/8
IRI_C_人际反应指针量表的介绍_第3页
3/8
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C, IRI-C(高宁荣 12 级心理学基地班 )1 理论背景共情(empathy)又译作“同情”、“共感”、“同感”、“同理心”、“神入”、“感情移入”等等。共情来自于德文术语“Einfuhlung”。“Empathy” 实际上是 E.G. Titchener 对“Einfuhlung”的英文翻译,而 T.Lipps 是将共情应用心理学的重要人物之一。两人在关于共情的观点上存在异议。Lipps 认为共情是因为共情对象富有表现力,从而迫使 (impute)共情者感受到凝视共情对象时所发生的体验;外在物体或人将活动强加给了共情者,在模仿中获得感受。Titchener 则认为共情是通过在模拟形成心理意象的过程。他认为同感是对他人主观体验的共享,而共情是通过想象的感觉(ideal sensation)想象自己处于他人境遇的体验 Lipps 倾向于认为共情是对客体感受的被动和直觉 的反应,而 Titchener 则倾向于认为共情是个体主动、努力地进入另一个人的在世界。所以两者早期就“共情”的争议则集中于共情的发生是主动还是被动,共情的过程是情感取向还是认知取向。在后期的关于共情的讨论中主要分为临床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的两种道路,其中临床心理学家对于共情的讨论往往是基于现象派哲学,故而并未有太多的争议;而实验心理学的讨论方法中则延续了 Lipps 与 Titchener 的争论——实验心理学家在共情的操作定义上就情感与认知何为本质展开了争论。最早从认知观点出发来讨论“共情”的学者是 Kohler(1929),其认为共情的重点在于理解别人的情感,而不仅仅是与他人共享情感。Mead 同样支持从认知的观点出发探究“共情”,他特别强调个体对他人的角色采择能力,认为这是了 解他人如何评论世界的方法:要想在高度社会化的世界里学会有效地生活,必须具备从他人的行为预测其进一步的反应、用预测的反应来修正自己行为的能力。Piaget 则认为儿童起初不能区分自我经验和他人经验,而去中心化的能力,能使儿童放弃自我中心的个人观点,从而构成儿童社会化进展的重要组成部分。Wispe 强调了共情和同感来自两个不同的传统。认为被唤醒的关于他人有需要缓解的痛苦的意识是同感。他对共情的定义是能够区分自我和他人的个体无评判地理解他人积极或消极情感经验的努力。Hogan 则编制了认知性共情量表,他认为共情是指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在智力上理解他人的情感状态。在“共情”的情感取向的阵营中同样有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IRI_C_人际反应指针量表的介绍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