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下“计算机教学车间”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摘 要】探究建立“校中厂”实训基地是专业建设、人才培育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文章根据“校中厂”模式下计算机教学车间建设的创新与实践,依托计算机车间的工程项目任务转化为教学项目,系统设计其教学内容,实现了校企深度合作、互利共赢的长久进展。 【关键词】校中厂 校企合作 教学模式 《教育部关于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导职业教育科学进展的若干意见》等纲领性文件的出台,对高等职业院校进一步加快推动校企合作步伐,创新合作模式和提高高职教育质量以及校企合作共育高素养技能型人才等方面指明了方向,尤其指出了要“改革培育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进展能力,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探究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推动教学改革。”[1]但高职院校的专业学习与企业的真实岗位工作环境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别,因此,要有效提升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势必需要找到拉近院校与企业距离的桥梁和纽带。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办学模式的新思路,将企业引入院校,拓展校内实训环节,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即是一种有效途径。 “校中厂”模式下“计算机教学车间”的内涵和功能 由于院校学习和在现实社会中的学习存在本质的差别,“计算机教学车间”即是基于情境学习理论而形成,强调教学应给学生提供近似现实情境的学习任务。学习者的认知过程总是处于特定的环境背景中,在情境浸润下进行主动的意义构建,同时与态度、信念等非智力因素有着天然的联系[2]。“计算机教学车间”是将“计算机教学”和“企业车间”的内涵合并延伸、应用于“校中厂”模式下实训基地中,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①真实的教学环境。根据计算机企业生产车间布局和布置教学车间的环境,在真实的情境中开展教学,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拓展学生的制造性思维。②差异化的教学方法。校企共同商讨人才培育方案和授课模式,因材施教,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通过激发想象、探讨问题、技术示范、纠错指导等环节开展实践教学过程培育。③校企双赢的合作运行模式。利用教学车间这一平台,开展教学、生产、学习、竞赛和技术研发等任务,形成“教、产、学、赛、研”五维一体的运行模式,院校、企业、学生和老师共享“计算机教学车间”资源,实现多方主体利益最大化。 “校中厂”模式下“计算机教学车间”的运行模式 1.明确教学为本、校企多样化合作的指导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