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心得体会:为国家立心为民族铸魂《求是》杂志 2024 年第 8 期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总书记在文章中提出四个坚持来勉励文化文艺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期许他们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书写好新中国 70 年这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求是》杂志同期刊发编辑部文章《让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巍然耸立》,对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进行了深化解读。书写伟大时代。文艺创作、哲学社会科学讨论与时代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从彻底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审视,文艺作品不是神奇灵感的产物,理论思维不是空洞冥想的结果,精神产品终归是耸立于经济基础之上的精神上层建筑,与其所处时代的社会存在、社会关系息息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为我国文化文艺创作、哲学社会科学讨论提供了无比宽阔的空间和舞台。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聚焦时代、观照时代、反映时代,紧扣坚持和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主题,讲好恢弘大气的国家故事、感人肺腑的社会故事、励志进取的个人故事,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这些都是新时代的期冀。做人民的孺子牛。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文艺创作、哲学社会科学讨论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只有扎根人民,与人民群众同心同行,文化文艺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创作之源才能永不干涸,文学艺术和理论之树才能永葆长青。脱离了人民,就必定被人民所脱离,创作出来的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作品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也就丧失了生命力。理解了这个问题,实践就要接地气。文艺创作,必须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甘做人民的孺子牛。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是扎根人民。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那种把创作看作一个人的风花雪月、身边的小小的悲欢,注定是没有出路的。对哲学社会科学讨论来说,同样如此。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远离现实、闭门造车、空疏论道,一定出不了好成果。以四力炼就精品。什么是精品,心头上要敞亮。如总书记所说,真正的精品力作,是深化人民精神世界,能够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作品。精品应该怎样炼成。总书记给出了答案。就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