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 定慧院寓居作》作者简介轼〔1037~1101 年〕,字,号“ 子瞻 〞,号“ 东坡居士 〞,北宋眉州眉山〔即今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谥号文忠。他与他的父亲洵、弟弟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父子三人与唐代的愈 、 柳宗元 和宋代的 欧阳修 、王安石 、曾巩 合称“唐宋八大家〞。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 "宋四家"。氏四门生为:观、黄庭坚、晁补之、耒[lěi]。 一、简介本词写作背景:“乌台诗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狱。元丰二年〔1079〕,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而且牵连甚广,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分的达二十二人。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辙诀别。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初寓定惠院,后迁临皋亭。这首《卜算子》就是初至在定惠院月夜感兴之作。到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绝交往。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与〞,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心隐衷。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处境与心情。在贬谪到的初期,轼是消沉、苦闷的,但他很快从中逃离出来。毕竟他是一个洒脱旷达的人。面对人生的困境,他没有颓废,没有躲避,而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去挑战。所以,他战胜了生活,战胜了自我。所以,我们才看到,时期的轼是一个无畏风雨、笑看坎坷的潇洒之人,是一个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之人。二、反复品读,根据注释疏通词意,体会词的意境。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场宁静。谁能见到幽居人单独往来徘徊,还有那缥缈高飞的孤雁的身影。它突然惊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主旨 这首词以孤鸿为喻,感物咏志,把孤鸿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诗人借孤鸿把自己当时不便也不好直言的心境形象贴切地表达出来。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心的孤苦和清高。 三、品读鉴赏:1、上片首两句营造怎样的气氛? 上阕选择残缺之月,疏落孤桐,滴漏断尽,一系列寒冷凄清的意象, 营造出萧疏凄冷、幽冷寂寞的气氛,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景语即情语〞,这一冷色调的描写,其实是词人心孤独寂寞的反映。2.“独往来〞“缥缈〞写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情境...